互联网经济时代,微信、豆瓣、简书等公众平台使得写作成为一件大众化的、低成本的表达方式,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咪蒙、秋叶大叔、萧秋水、杨小米、彭小六等一大批自媒体作家,而且自媒体作家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自媒体作家的写作风格各异,但文章体裁主要就是鸡汤文(或者毒鸡汤)和干货文,且文章结构也是大致相似,都是以个人经历故事举例,加上黑体加粗的金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人都希望更快地找到答案,更加便捷地得到慰藉。鸡汤文和干货文成了解决现代人痛点的一剂速效药,它们以短平快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受到人们的青睐。我本人也是鸡汤文干货文的深度用户,从最开始的豆瓣、知乎,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再到最近的简书,在线下,我也经常购买自媒体作家的书(昨天入手咪蒙老师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今天刷完)。我一直沉浸在鸡汤和干货中不能自拔,甚至在读完后有种奇特的满足感,好像我掌握了更多、成长了更多,不可否认这些文章带给我很多观念上、方法论上的改变,但是也增加了我对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每当浏览订阅号时总感觉自己在学习,甚至占用上课的时间、休息时间也毫无负罪感。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我昨天在书店内选购书时,在咪蒙老师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选择了前者,当然我没有任何贬低两者中之一的意思,两本书属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都是优秀的作品。只是这个选择让我深思,在畅销书和经典作品中我选择了畅销书,我承认自己是拿来主义者,希望能通过捷径获得个人的提升。但是在鸡汤文和干货文的速效作用下,看似治愈了各种症状,实则留下了许多副作用,如人们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退化,和盲目追求吸引眼球的观点。仔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文学类经典了。
我爱鸡汤文和干货文给我带来的便利,也爱引人深思的经典作品。在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是最好的方法,利用碎片时间来浏览收藏自己需要的鸡汤与干货,每周抽出固定时间阅读一本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这样才能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
本文是有感而发,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