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第一个环节,往往是温习旧知,这个环节,老师们经常会用到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具体的操作是,老师会叫几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然后对他们的回答给出评价,或是好与不好,或是具体的分数。
在这里,首先廓清一个问题,提问学生不是为了给学生打个分数,而是为了促进知识的掌握,不要仅仅是为了打分数而提问,或者是无意中将提问的目的变成了打分数,如果学生不会,仅仅给他打个低的分数就完结了吗?是不是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引导,最终让他弄会呢?
当老师在提问这几个学生的时候,有无注意到其他的学生在干什么?敢保证其他的学生也都在思考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第一个学生刚回答过的问题,第二个学生站起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提问变得有效,让所有的学生在老师提问时都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而不是提问到某一个学生之后,其他学生就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仿佛得救了,老师的提问与自己无关。
这里给大家第一点建议是,老师提问的时候不需要让某个学生来单独回答,而是让学生们都在本子上对老师的问题作出回答,这就是在教学生们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谨防他们思维懒惰现象的产生。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校堂堂清本,就是对这条建议的创新实践。不管是让学生造句,提写生字词,还是对老师的问题写出简要答案,都可以采用全班学生都在本子上写的形式来进行落实。
第二,老师的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开放性,探究性,不能只是重复课本的小标题,这样的话,就会促使学生去死记硬背,如果经常性的、一节课又一节课地进行机械背诵,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就会变得迟钝。而那些开放性,概括性,探究性的题目,就会促使学生去整合教材知识,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去联系更多的可用材料,这有利于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三,老师的提问不局限于某一环节,没有必要划分出专门的时间去进行提问检测,可以在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去检测,也就是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达到检测的目的。老师可以观察学生在练习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了哪些进步,对于发展他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让学生都进行脑力劳动,并且进行积极化的脑力劳动的途径是很多的,善于思考的老师有着发挥创造性的广阔余地,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各方经验,创造出更多的有效检测学生知识的方式。
听同事讲的议论文专题复习课,在温习议论文知识这一环节,他带领学生一张PPT一张PPT地过,一个空一个空地过,这样枯燥的复习浪费了时间,不如利用导学案,让学生们都在导学案上进行默写,在默写一遍之后,在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了一定认识之后,老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指点,这样的复习不仅节省时间,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
失败之所以能是成功之母,就是因为有心之人总是在失败之后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样不断积累经验,终会造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