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华
乐乐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先生结婚四年,两人偶有点小矛盾,但感情稳定。公公婆婆对乐乐也很好,虽然彼此在一些生活方式上有差异,但乐乐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与他们较真,因此彼此都没有红过脸。
去年,乐乐在长辈的殷切期待下生下了健康的宝宝。孩子的到来本应是一件让全家人都高兴的事情,但乐乐没想到这却是她焦虑的开始。
01
公公婆婆对第一个孙子格外上心。在坐月子期间,除了喂奶的时候乐乐可以抱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时间公公婆婆都以让乐乐养好身子为由亲自照顾孙子。此外,先生工作比较忙,孩子半夜啼哭也让先生心有不悦。因此,孩子晚上也由公公婆婆照顾,乐乐只要把奶挤好就行了。
“我可以理解老人家爱孙心切,可是我是孩子的妈妈啊。我难道就不想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孩子吗?再说,孩子不在妈妈身边会影响安全感建立的。”乐乐第一次体验到了与孩子分离带来的焦虑。
一开始乐乐不想跟老人起正面冲突,所以即便心理不舒服也忍着,期待公公婆婆能主动把孩子交回自己照顾,但公公婆婆似乎没有想让乐乐照顾的意思。乐乐只好跟先生抱怨,但先生跟公公婆婆说了也无果。最后,在过完孩子满月酒后,先生直接把孩子从公公婆婆的房间抱回给了乐乐,并告诉父母孩子自己带。
本以为事情到这会天下太平,结果更大的焦虑还在后面。
02
对于如何养育孩子,乐乐看过一些育儿的书,也请教过医生和过来人,有自己育儿的想法,因而在育儿观念上经常与老人产生冲突。“我说了她也不听,只会跟我说我带儿子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啊!总是指手画脚,让我感觉没有自由。”乐乐常常被婆婆气得直跺脚却无可奈何。
久而久之,看到公公婆婆,乐乐的心情就会莫名其妙地不爽。“有时候只要我婆婆碰孩子,我就连孩子也不想理。”乐乐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生娃两个月就抑郁,焦虑,甚至想离婚。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知道婆婆没坏心,我也理解她对孙子的好,可是我现在一看到她心情就很恶劣。先生说公公婆婆现在都怕了我了,听起来我好像很过分或多苛刻一样。婆婆有感冒的迹象,难道我让公公婆婆跟孩子玩的时候带个口罩也过分吗?”乐乐语气里充满了委屈,“结婚前我们都相处得很好,而这一切都是生了孩子之后才出现的。难道真如别人说的,婚变和婆媳矛盾都是从生孩子开始的?”
在与老人持续冲突的同时,乐乐与先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抱怨和争执。先生有时候抱怨乐乐眼中只有孩子,没有他。一家人都活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乐乐感觉自己的焦虑和抑郁越发严重,有时候甚至都不想看到孩子。她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会崩溃的,而自己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该怎么办呢?
03
先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所以建议乐乐做心理咨询,于是乐乐想到了我。在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乐乐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之前与公公婆婆相处融洽,是因为出现的差异对我而言无足轻重,我妥协一下就过去了,因此没有机会去正面处理彼此的差异和冲突。现在,孩子对我而言很重要,我无法再妥协和回避。我希望可以自行决定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不希望公公婆婆指手画脚。但是没有人教我应该如何处理差异和冲突,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能像之前一样选择忍着和回避冲突,期待他们会改变,事情会自然解决。可是他们不会改变。我感觉自己无法改变局面,我没办法改变任何事情,这让我很沮丧,很愤怒,也让我更抑郁,焦虑和痛苦。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及时宣泄,而是一直压抑着,直到面临崩溃。”
乐乐深吸了一口气后继续说道,“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在教育孩子上我们的观点不同,一定会有更多的摩擦和冲突。可以各自分开住当然最好,可现实条件不允许,我们还需要同住一屋檐下。我必须学会主动解决彼此的差异和冲突,把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推进。我没办法改变他们,但是我可以选择如何应对问题。我要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应对。差异肯定存在,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
04
最后,乐乐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自己的问题:
与先生沟通,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达成共识,与先生建立统一战线。此前乐乐已经与先生进行过初步讨论,现在只需要进一步澄清彼此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如何给到对方想要的支持。
召开家庭会议,把自己和先生的想法,原则和底线与公公婆婆进行沟通,同时说明自己期待公公婆婆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明确彼此的边界,让公公婆婆知道有关孩子的任何问题,父母可以给意见,但是决定权在自己和先生。
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容易焦虑。距离产生美,偶尔脱离一下这个环境和孩子,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有利于自己从中抽离,更冷静地思考问题。
要给予先生更多的关注,每天保持至少20分钟的交流,避免先生感觉被忽略。
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化解,不能让它累积成大的情绪。
乐乐担心自己说话太直接会伤害老人,伤了彼此的和气。这也是乐乐此前一直隐忍而不敢回应冲突的原因。我建议乐乐去读《非暴力沟通》,并告诉她是否会伤了和气,取决于我们如何去沟通。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去达成共识而不伤害彼此。
05
一个月后,乐乐告诉我,事情在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
现在婆婆放弃了辞职在家带孩子的想法,去上班了。也许是因为不用整天对着婆婆,当婆婆与孩子玩耍的时候,乐乐居然没有任何的不舒服,这让乐乐很意外。
偶尔抽离一时半刻独处,让乐乐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发生可怕的事情。
自己与先生的沟通多了,抱怨少了,彼此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
一家人各司其职,压抑的氛围一扫而空,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回顾这段经历,乐乐觉得自己很幸运,先生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给予支持和理解。公公婆婆也不是不可理喻之人,所以最后才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段经历给自己上的最重要一课是,原来引起自己情绪问题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己应对问题的方式。原来自己可以通过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沟通而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乐乐说,“虽然自己还是不太习惯去直面差异和冲突,沟通的技巧还需要提升和继续练习,但自己迈出了第一步。这让自己找回来一些人生的掌控感。即便将来再出现冲突,自己也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
在怀孕生子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思考孩子的到来会给亲密关系和家庭带来怎样的改变,更不会去思考应该如何调整自己适应这个新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随着孩子的降生,平时没有凸显的矛盾和差异被凸显出来,亲密关系和家庭成员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并受到挑战。如果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主动解决彼此的差异和冲突,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抑郁和焦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