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鲁国国君鲁哀公。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在外流浪十四年以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哀公问”是发生在孔子返回鲁国以后。
▲服:信服,心服,认可。
▲直:公正合理。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
▲错:通"措"。处置、弃置、舍弃、置而不用。
▲诸:众;也代指人、事、物。
▲枉:邪枉、邪曲;行为不合正道,枉法。《说文》:“枉,邪曲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才能使百姓信服?”孔子说:“提拔正直的的人,弃置邪枉的人,百姓自然信服;提拔邪枉的人,弃置正直的人,百姓自然不信服。”
【学而思】
“服”应是信服,而不是服从,服从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举直”是选拔正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有才无德之人。为政者要想做到“举直错诸枉”,本身首先要直,自身正了,才会有人信服,君子才会投靠你。其次,还要有“知人之智,识人之明”,有了识人之明,才能知人善任。
参读《颜渊篇》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知识扩展】
黄石公《三略·下略》:“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弃置一个贤人,众多的贤人便会引退了;奖赏一个恶人,众多的恶人便会蜂拥而至。贤人得到保护,恶人受到惩罚,就会国家安定,群贤毕至。)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重用贤臣,奸臣就会被排斥在外了。重用奸臣,贤臣就会被陷害。任用奸臣,疏远贤臣,亲疏不当,祸乱就会延及后世。大臣自比君主,众奸就会乘机聚集。人臣享有君主那样的尊贵,君臣名分就会昏昧不明。君主沦为臣子那样的地位,上下秩序就会颠倒混乱。伤害贤人的,祸患会殃及子孙三代。埋没贤人的,自身就会遭到报应。妒忌贤人的,自身的名誉就不会保全。只有举荐贤能的人,才能造福子孙后代。所以君子总是热心于推荐贤人,因而美名显扬。对一个人有好处,对一百个人有害处,民众就会离开城邑。对一个人有好处,对一万个人有害处,全国就会人心离散。除掉一个人而有利于一百个人,人们就会感慕他的恩泽。除掉一个人而有利于一万个人,政治就不会发生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