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宝宝,跟当年我们的父母如出一辙,我和老公也时常聊到孩子未来的规划。我们憧憬过她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学业有成,谦和有礼的大姑娘,能自己创造美好的人生。我们也讨论过,在她小时候,应该让她培养一些什么爱好特长,参加一些什么课外活动,能让她全面发展,甚至脱颖而出。
奶奶是广场舞达人,说要从小带着她跳舞,培养淑女气质。姥爷是书法爱好者,打算教她识字写字,修身养性。而我,觉得从小画画也极有乐趣。也曾经听朋友说到给孩子报名兴趣班,早教班,虽花费惊人,但甘之如饴。
娃娃们尚年幼,自然不会考虑父母花了多少钱,陪上多少时间,也想不到学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儿,甚至会厌烦为什么总让我弹那分不清的音符,拿着控制不好的毛笔,嘴里唱着哆唻咪,脑子早不知野到哪儿去了。
我小时候也一样。80后们应该都或多或少参加过"特长班"。记得八九岁时,喜欢画画的我让老妈帮我报了国画特长班。每逢周末,一教室坐满家长和顽童,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老师教了晕染笔法,笔根蘸淡墨,笔尖点浓墨,倾斜着画过纸面,便能出现自然漂亮的一抹渐变色。因为看起来神奇又好玩,我兴致盎然地练习了多遍,直到老师说,今天的作业是用晕染手法画一颗白菜。
于是,在回家埋头苦画了n个不成形的白菜后,我恼羞成怒,最终以无赖的手段,让书画爱好者我爹,替我画了一颗白菜交差。故事当然没有结束。在下堂课上,老师居然拿着老爹代笔的大白菜向全班表扬了我。恩,此画尤可观,此子有前途。
至今仍记得,那被当众夸赞的虚荣心加上弄虚作假的羞耻感,让我如坐针毡面红耳赤的感觉。从此对国画班逃之不及。勉强上了几堂课后,便再不肯去了。
反而是现在,每遇烦闷时,写两页小楷,随手画点小物小景,下笔固然笨拙生疏,能使上的那点技巧,竟还都是幼时的那一点童子功。写写画画间,心情逐渐平静,拧吧的事情豁然开朗,工作的烦,生活的恼也烟消云散。
那些年上过的特长班,虽然闹过不少笑话,但如今留给我的,却是适应独处的手段,和安慰自己的法宝。所以,在网络充斥着“爱的教育”鸡汤文,主张让孩子任其发展,快乐潇洒过童年的言论面前,我仍然觉得,在尊重孩子个人喜好的前提下,为她选择一两个授课专业的兴趣辅导是很有必要的。不强求她有所成就,只希望她能带着这个小爱好长大,孤独时可以有它们为伴,烦恼时可以靠它们消遣,投入尽兴,就能充满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