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久,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找到我:国际教育学院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需要派一名外语教师过去,希望我能承担此项教学任务。我就这样多了一门陌生的课程,和一群异国的学生。
随后的日子里,我就开始了漫长的备课过程,虽然离开课还有四周的时间,可是对于两眼一抹黑的我来说,时间还是很紧张。我要搜集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环节,熟悉学生基本信息,还专门制定了这门课的出勤要求和平时成绩给分依据。
就这样,在忙碌和不安中迎来了第一堂课。打开多媒体设备,拷贝好课件,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来了,我要求他们在名单上签名,签完名后我就傻了:一百多学生,名字那么长,最长的有五个单词,占了表格的两行,全部字母大写,再加上那么terrible的笔迹,我拿着名单瞬间石化了。
一个女孩帮我出了个主意: 老师,你要记住他们的面孔。可是,班上除了两个塔吉克斯坦的女生,其他全都来自非洲和巴基斯坦,在严重脸盲症的我看来,他们只有两个人:非洲人和巴基斯坦人!就这样,确认名单和考勤就占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到下课为止,我没有记住一张脸或者一个姓名,当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大脑里全是他们火星文一样的名字和一张张模糊的面孔。
虽然我提前做了好多功课,制定了自认为比较严格的课堂制度,但是每节课都会出现新的状况和问题,只好回去总结、想出新的办法待下次课实施。于是:
*第二次课,我学会了给他们每人编了class number,上课只叫号,不点名。
*第三次课,我学会了每次课点两次名,防止他们点名后就溜之大吉。
*第四次课,我学会了在做任何课堂活动之前强调两次规则,并且态度非常明确,一旦违反就会被罚。
*第五次课,我学会了在他们的假条上圈上日期。……
就这样,课堂秩序一次次好转,出勤率一次比一次高。
慢慢的,我也开始认识他们的面孔,开始发现有的学生也满帅的,有的学生很腼腆,有的学生也像个小孩子一样,喜欢拿着我的激光笔玩,有的学生喜欢帮我开门、贴表格,有的学生很有思想有主见……
虽然从小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他们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只好把每一部分内容大纲敲进课件,每部分配上一小段英语视频,方便他们理解,还把对应的汉语词汇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多年没写过多少汉字了,还真有提笔忘字的时候,比如秦始皇嬴政的嬴就纠结了好久)。
备课上课虽然累,但是也比较有乐趣,当他们看到川剧变脸的视频时,表情里的佩服与羡慕,让我的心里也感到自豪;播放了一小段古筝演奏,他们也跟着哼唱,让我不禁感慨:音乐无国界,这话说的有道理。最有意思的是,讲到民间艺术时,讲到了赵本山的小品,怕他们听不懂,只播放了五分钟的小品《拜年》片段,他们却连呼:没看够。本山大叔说出什么搞笑的话,他们也跟着笑,看来本山大叔魅力不小,语言不通也能吸粉。上次课讲中国美食,放了7分钟的《舌尖上的中国》剪辑版,口水一地啊,有的学生问我:老师,这菜叫什么?老师,拿里能吃的到?有的干脆拿出手机让我把菜名输进去,下课就去饭店点来解馋。
有苦也有乐,想不到这样一门公共课,会让我了解到那么多,也收获了很多,但,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和中国学生的差异,下次我再拿出来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