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类的文章,通常很难带流量。而且写起来非常吃力。
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写作是对自己的锻炼。写作是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你麻烦你转发这篇文章,这是对我的帮助。谢谢。
Kubernetes 的包管理器的本质
“Helm 是 Kubernetes 的包管理器”。Helm的官方网站如是说。
那什么是“Kubernetes 的包管理器”?
我们假设需要在没包管理器的场景下部署资源,你需要一个个文件手工地执行kubectl apply -f abc.yaml
,abc.yaml就是Kubernetes的资源的定义文件。
文件内容如下:
---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abc
labels:
app.kubernetes.io/name: abc
spec:
replicas: 1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kubernetes.io/name: abc
当需要卸载资源呢?你又需要手工执行kubectl delete -f abc.yaml
。
所以每次发布,你都必须有一个发布记录,记录下哪些YAML要执行apply,哪些yaml要执行delete。而且delete后,你还要记得将那个文件从文件夹中删除。
如果每次手工执行,工作量大不说,还很容易出错。所以,有人会想到使用Shell脚本或者Python脚本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你通过Shell脚本或者Python脚本能自动化解决以上问题时,实际上就等于实现了一个Kubernetes 的包管理器。
当我们真正理解以上所说的Kubernetes资源的部署问题后,你就明白了Kubernetes 的包管理器其实就两个核心功能:
- 自动化执行Kubenetes资源更新;
- 跟踪Kubenetes资源更新记录(本质还是版本化)。
我们在选择包管理器时,务必要从这两个角度考虑。像Grafana公司Tanka,并不是一开始就实现“跟踪Kubenetes资源更新记录”功能,具体可以看:https://github.com/grafana/tanka/issues/88 。
Helm是如何实现包管理的
注:本文讲的是Helm3。Helm2与Helm3存在较大差异。
Helm的包:Chart
假如存在一个微服务x,我们将其部署到Kubernetes中,需要准备Deployment、HPA、Service的这三种资源的YAML文件。这三个文件,统一放在一个文件夹中。
Helm本身是一个命令行工具。通过package子命令,可以将整个文件夹打包成一个tgz的压缩包。打包命令为:helm package x-service --version 1.0
。打包结果是一个tgz包。如下图:
这个tgz包,我们称之为Chart包。本质上它就是Kubernetes的资源文件的一个集合。
我们可以将Chart包上传到Nexus这类制品管理工具进行版本化控制。这涉及到Chart的管理的工程实践,不在本文范围。
在有了Chart包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命令helm install <release> <chart路径>
将svc安装到指定的Kubernetes集群上。如x-svc的部署指令将会是:helm install x-svc ./x-svc-1.0.tgz
。
release
是Helm的一个概念,即发布名。每执行一次helm install,对于Helm来说就是创建一个release。通常我们使用应用名作为发布名。
release这个概念在资源变更跟踪中环节非常重要。后面会反复使用此概念。
使用模板技术解决Chart的规模性问题
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有y-svc、z-svc……n个服务。我们是不是每个服务要创建一个Chart?另外,每个服务都将被部署到三个环境中,那么,是不是每个环境还要单独又创建一个Chart?最终,我们需要服务与环境两个维度进行排列组合个Chart。
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Chart的数量会爆炸式增长。Helm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它通过模板技术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将Chart中资源文件中的容易变化的部分配置抽离出来变成变量,不变的部分变成模板。
变量部分配置统一放在Chart包中的values.yaml文件中。所以,这部分配置,我们通常也称为values配置,或者values文件。
这样,我们的Chart包的结构就变成如下(实际还有一些别的文件,但是不是本文讨论范围):
对于Chart中不变的部分,Helm使用gotemplate模板语言进行描述。就是说我们可以在deployments.yaml中直接写gotemplate模板语言了,如代码1: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 .Values.name }}
labels:
{{- include "demo.labels" . | nindent 4 }}
...篇幅有限,省略
resources:
{{- toYaml .Values.resources | nindent 12 }}
我们无意挑起模板语言的战争,我们对gotemplate没有好感。你需要小心翼翼地去维护模板文件中的空格数量。如代码1的最后一行,它的意思是指该YAML块缩进12个空格。
关键问题我们该如何确定它应该是12,而不是10呢?而且,如果重构这部分代码,我又要重新算一次空格的数量!
使用gotemplate作为它的模板语言是它的最大错误。我们可能需要另外写一篇文章介绍规避这个问题的方法。
在写Helm的gotemplate模板时,建议不要写太复杂的逻辑,代码宁可重复,甚至另创建一个新的Chart。
执行资源变更
当values与Chart都已经准备好之后,我们通过以下命令,即可将x-svc的所有的资源部署到指定的namespace中:
helm install x-svc ./svc-chart-1.0.tgz -f x-svc-value.yaml
注意,一个不存在的服务,首次部署时是要执行install子命令。将来更新时,就只能执行upgrade子命令了。
以此类推,y-svc的部署命令就是:
helm install y-svc ./svc-chart-1.0.tgz -f y-svc-value.yaml
在执行install成功后,如果你需要修改该release,你需要执行upgrade指令,如下:
helm upgrade y-svc ./svc-chart-2.0.tgz -f y-svc-value.yaml
但是,helm是如何知道是要执行创建/变更资源,还是要执行删除资源呢?svc-chart-2.0.tgz比1.0版本可能少了deployment资源。
这就涉及到资源变更的跟踪了。
资源变更跟踪
在介绍“资源变更跟踪”前,我们先介绍几个重要的相关子命令:
- upgrade:更新已存在的release。如:
helm upgrade y-svc ./svc-chart-1.0.tgz -f y-svc-value.yaml
; - list:列出所有的已经安装的release;
- rollback: 将指定的release进行回滚。甚至可以指定回滚到某个版本,命令:
helm rollback <RELEASE> [REVISION] [flags]
; - history: 列出release的发布记录。
有些同学可能发现问题了:执行helm命令时,即没有默认的,也没有显示指定的release持久化方式,这些release信息是记录在哪里的?
同时,这又与我们上文说的“资源变更跟踪”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相关的。Helm的核心原理就在此:
- 当首次部署时,使用install,这时,Helm会直接在指定命名空间(默认是default)下,创建一个helm.sh/release类型的secret。secret的名称定义为:sh.helm.release.v1.release.v1。secret的内容是这次执行的所有的Kubernetes资源的YAML内容。
- 当使用upgrade更新时,Helm从sh.helm.release.v1.release.v1的secret取出所有的YAML资源内容与本次将要执行更新的YAML资源内容进行对比,计算出本次更新需要执行的操作,是删除,变更。源码:https://github.com/helm/helm/blob/main/pkg/action/upgrade.go#L286
- 当upgrade执行成功,Helm会创建名为sh.helm.release.v1.release.v2的secret。当你看到这个v2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了。Helm是通过结合secret的名称约定和secret的内容来记录下每一次发布的。当下次upgrade时,Helm会取v2的secret,然后执行更新,并创建v3的secret。以此类推。
为了展示的更友好,Helm把这些底层都隐藏下来了,所以,当你执行history指令时,你看到的将是:
截图取自Helm官网
至此,整个Helm的本质,已经介绍完。剩下细节可以通过查文档学习了。
小结
虽然本文标题写的是Helm的本质,其实写的是Kubernetes的包管理器的本质:
- 自动化执行Kubenetes资源更新;
- 跟踪Kubenetes资源更新记录(本质还是版本化)。
你可以拿这两次去评估Kustomize或者另的包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