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件事
(二)本月实绩
(三)学习心得
两周前,在《读后感-毕业演讲》中,讨论过“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当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如果说时间的长度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可否在时间的密度上多下功夫?以七年为一辈子,每一辈子学习至少一个重要技能,尽可能多去体验,获得更加丰富的阅历。这样,可以把一辈子活成几辈子。
而就在这周,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些。因为吴伯凡老师提到:
我们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力学公式,速度×时间=长度,那么时间的量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最终的结果还取决于速度,也就是在单位时间里物体的运动状况。
如果这个时间的量是固定的,那么真正影响长度的就是速度,那如何提高“速度”?最好的答案就是“快速的认知迭代”。那如何理解“认知迭代”?还是继续引用吴伯凡老师的话:
为什么有的人的认知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因为他的循环周期太少,周期持续的时间太长。如果你每年的知识增长1%,按照一个人的学习收益是按一辈子计算的话,也就是说你一辈子都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所以,“认知迭代”关键是看认知的循环周期。如果这个周期的数量多,每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短,那么你获得的认知的量就会很大;如果循环周期很少,或者说迭代次数很少,那即使花上再多时间,你的收益仍然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要从关注时间的量转向关注时间的质,无论是挣钱还是认知,都要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循环周期。
“认知迭代”关键是看认知的循环周期,所以笑来老师定义人生的周期是7年/次。这样看似明白,但在平时生活中,如何进行“认知迭代”?其实,我有一个简单好用的小秘诀,就是对一件事情反复思考与实践。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同一件事、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就像我对“时间”的理解,从“时间的朋友”到“七年就是一辈子”,再到通过“力学公式”,彻底理解注重“时间的质量”的含义,这就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我还可以举个例子,关于“冥想”,从去年无法坚持,到今年养成习惯,但是就在上周,因为Susan的一篇《冥想并非万能》,我的认知又改变了,感觉自己如释重负,没有了“做不好”的负担,甚至又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是,群里的小伙伴Windy提醒我,练习冥想,可以觉察情绪,但同时也可以提高元认知能力。是啊,我怎么又把“元认知”给忘了?
这都是思想反复的一个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思考与练习,确实感觉自己的认知水平在逐渐提升,而且形成正向循环,运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罗胖就说:
关于一个现象的解释,没有什么一定准确的答案,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确定的真理,而是更加多元的认知角度。这些看似矛盾的角度,应该在我们的认知中共存,而不是让他们打架,非要分出一个高低上下。
总结一下,如果时间的量固定,那么速度决定长度。但在实际生活中,时间的量和速度都是变量,所以,它们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四)本月小结
其实,现在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已经不会被“做不完”而焦虑。因为“活在当下”,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心理负担就会减轻很多,接受该接受的,处理能力范围内的,实在不行就舍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考虑到现实的种种情况,迫使自己无法下定决心。“尝试改变”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就算做得不尽如人意,那又有什么关系?总结经验教训,照样可以获得成长,就像吴军老师所说: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想的只是如何赢一个球,而不是整场比赛。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这里的输是指放弃或失去比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