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从表达方式上大概可以分为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五种表达方式,根据这几种表达方式,我们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作为作文来讲,我们一般写作的文体比较多的是记叙文与议论文。而对于小学和初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得则更为多见。
现在,我们主要简要介绍一下写记叙文经常用到的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四种表达方式。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叙述
叙述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它的特点是陈述事件。一篇记叙文必须清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涉及的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背景缘由、发展经过、高潮、结局等。一般供叙述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的目标在得其真际,就是要观察所得的与事物的本身一样。观察简单的事物尚不太难,但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首先得划定一个范围,要传述这人所做的某事,便以某事为范围。这是极自然的事,然而也是极重要的事。范围规定之后,才能下组织的功夫,剪裁与排次才有把握。凡是不在这范围以内的,就是不必叙述的。而这个范围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我们或站在旁侧,或升临高处,或精密地观察局部,或大略地观察全体,最终都要环拱于一个中心。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议论
议论是对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点明所描写文章、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的作用在于深化文章中心,一般用在记叙文的开头或结尾。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抒情
抒情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事的各种感情。抒情和议论一般结合在一起运用,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人物或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回忆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有这样一段抒情与议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议论抒情是有感而发,既评价了藤野先生,又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描写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描写的目的是把作者所知所感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中。同时,对于读者就发生一种功效,就是读者得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知,如实感受作者所感。
叶老先生《给孩子的写作课》中《作文论》,对描写的解读比较深刻独特,摘录如下,和大家共享:
我们对于一切事物,自山水之具象以至人心之微妙,时相接触,从此有所觉知,有所感动,都因为有一个印象进入我们的心。既然如此,要密合而且活跃地描写出来,唯有把握住这一个印象来描写。描写这个印象,只有一种最适当的说法,正如照相器摄取景物,镜头只有一个最适当的焦点一样;除了这一种说法,旁的说法就差一点了。所以找到这一种最适当的说法,是描写应当努力的。
先论描写当前可见的境界。当前可见的境界给予我们一个什么印象呢?不是像一幅画图的样子吗?画家要把它描写出来,就得相定位置,审视隐现,依光线的明暗、空气的稀密,使用各种彩色,适当地涂在画幅下。如今要用文字来描写它,也得采用绘画的方法,凡是画家所经心的那些条件,也得一样地经心。我们的彩色就只是文字;而文字组合得适当,选用得恰好,也能把位置、隐现等都描写出来,保存个完美的印象。
次论描写人物。人有个性,个个不同,我们得自人物的印象也个个不同。就显然的说,男女、老幼、智愚等各有特殊的印象给我们;就是同是男或女,同是老或幼,同是智或愚,也会给我们特殊的印象。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如容貌、风度、服饰等,是显然可见的。可同描写境界一样,用绘画的方法来描写。至于内面的性情、理解等,本是拿不出本体来的,也就不会直接给我们什么印象。必须有所寄托,方才显出来,方才使我们感知。而某一个人的性情、理解等往往寄托于他的动作和谈话。所以要描写内面,就得着力于这二者。
在这里论描写而说到动作,这动作不是指一个人做的某一件事。在一件事里,固然大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面,但保存一件事在文字里是叙述的事情。这里的动作单指人身的活动,如举手、投足、坐、卧、哭、啼之类而言。这些活动都根于内面的活动,所以不可轻易放过,要把它们仔细描写出来。只要抓得住这人的特殊的动态,就把这人的内面也抓住了。
描写动作,要知道这人有这样的动作时所占的空间与时间。如其当前描写,空间与时间都是明白可知的,那还不十分重要。但是作文里的人物往往不能够当前描写,如历史与小说中的人物,怎么能够当前描写呢?这就非注意空间与时间不可了。关于空间,我们可于意想中划定一处地方,这个地方的方向、设置都要认清楚;譬如布置一个舞台,预备演剧者在上面活动。然后描写主人翁的动作。他若是坐,就有明确的向背,他若是走,就有清楚的踪迹。这还是就最浅的讲呢。总之,唯能先划定一个空间,方使所描写的主人翁的动作一一都有着落,内面的活动一一与外面的境界相应。关于时间,我们可于意想中先认定一个季节、一个时刻,犹如编作剧本,注明这幕戏发生于什么时候一样。然后描写主人翁的动作。一个动作占了若干时间,一总的动作是怎样的次第,就都可以有个把握。这才合乎自然,所描写的确实表现了被描写的。
在这里论到的谈话,不是指整篇的谈话,是指语调、语气等而言。在这些地方正可以表现出各人的内面,所以我们不肯放过,要仔细描写出来。
这当儿最要留意的:我们不要用自己谈话的样法来写,要用文中主人翁谈话的样法来写,使他说自己的话,不蒙着作者的色彩。就是描写不是当前的人物,也当想象出他的样法,让他说自己的话。在对话中,尤其用得到这一种经心。果能想象得精,把捉得住,往往在两三语中就把人物的内面活跃地传达出来了。
至于议论文,那就纯是我们自己说话了。所以又只当用自己的样法来写,正同描写他人一样。
以上是分论描写境界和人物。而在一些叙述文里,特别是在多数的抒情文里,境界与人物往往是分不开的。境界是人物的背景;人物是境界的摄影者,一切都从他的摄取而显现出来。于是描写就得双方兼顾。这大概有两种趋向:一是境界与人物互相调和的,如清明的月夜,写情人的欢爱;苦雨的黄昏,写寄客的离绪。这就见得彼此成个有机的结合,情与境都栩栩有生气。一是境界与人物不相调和的,如狂欢的盛会,中有感愤的独客;肮脏的社会,却有卓拔的佳士。这就见得彼此决然相反,而人物的性格却反衬得十分明显。这二者原没有优劣之别,我们可就题材之自然,决定从哪一种趋向。描写对应当注意的范围却扩大了:除却人物的个性以外,如自然界的星、月、风、云、气候、光线、声音、动物、植物、人为的建筑、器物,等等,都要出力地描写,才得表现出这个调和或不调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