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深深地敬意里会感慨自己的碌碌无为。
可今日,同样的问题,被一个学生问及,我却有些迟疑了。只因为他问及时,眼里含着泪,脸上带着悲。他说“老师,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为这辛苦的朝五晚九吗?”我哑然了。
是啊,我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为什么而读书?
看着他痛苦的表情,听着他的哭诉,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呐喊》,也许这就是新生代的呐喊吧,他们用反抗来表达这一切,在我们的埋怨与咒骂中继续反抗着。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他们与其他老师发生了一些小矛盾,于是在阅读时间开始爆发。起初,我很不解,甚至有些生气,可是他们说“老师,你不要怪我们发脾气,也只有对你我们才敢这样”,突然间我竟生不起气来,放以前我可能会觉得他们欺负我,但今晚他们这样说,我却突然觉得好贴心。是啊,也只有我,他们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吐露心声,发泄情绪,也许我在他们心里软弱,也许我在他们心里温柔,更也许我在他们看来还有那么点善解人意。不管何种,他们选择了给我倾诉,我应该欣喜。
更重要的是,我突然很理解他们的情绪。也许这就是放松后的状态吧。
看着他涨红的脸,还有那不断流出的眼泪。我过去抱了抱他,轻轻的让他坐在了我的身旁。
这个时候,他依然没有平缓情绪,而是开始了他的演讲,如《觉醒年代》中的闻一多,似乎是在高呼,又似乎是在宣告。
我任由着他的情绪发泄了一会,直到看到他不那么激动了,我平缓了嗓子讲了我求学时的故事,我的打工,我的转行,讲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教室里安静极了,我能看到孩子们的理解,看到孩子们开始稳定了。
我才转换话题,重新回到那个他们提到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
这个时候,他再次站起,他手臂一呼,大声说到“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我想了很多,我也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了”,他拉了拉我的手,“为了我们的孩子不再像我们这样的辛苦,为了有一天我可以自信的指着教室说:瞧!看那些老师和孩子们多么的快乐…”
说完,他刚刚哭过的脸庞有了一丝笑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正如老师所说,坚持下去,做勇敢的自己……”
话没说完,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我也不由自主的开始鼓掌。这个晚自习,他们没有做几道题,但是很有意义。
我经常在想: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一群只读书不思考的“书呆子”吗?今晚看到他,我终于明白:教育,最终是引领孩子们的思想。也正所谓教育就是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下自习的铃声响了,孩子们看了看我,似乎在等着什么,我笑了笑“放学吧,孩子们,早点睡”。“明天早点起,把语文没做完的题做完”,人群中有个同学说了一句,“好的收到”异口同声,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