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是不变的定律。
东汉末年分三国,自黄巾起义,到天下一统,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涌现了一批怀雄心壮志的仁人志士。而最为后人所乐道的,便是魏蜀吴三分天下。
许是大汉绵延了百年的缘故,到了东汉,其气势也罢,实力也罢,远远不及西汉,可是,即便是这样,大汉还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而无论一个朝代有多么伟大,也逃不过历史的定律,只不过或早或晚罢了。一个朝代往往会在声势浩大的起义中应运而生,而同样,也会在一场惊天动地的起义中戛然而止。汉,也是如此。气数已尽的汉朝自黄巾起义后还是风雨飘摇了许久,或许这是历史对这个伟大的朝代的馈赠,又或者,是一种无情的嘲讽。然而董卓也好,袁绍也好,孙坚也好,袁术也好,曹操也好,刘备也好,孙权也好,即使个个都心怀不轨,但都还是心照不宣的拥戴着孱弱的汉室王朝。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袁绍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有了借口,曹操令天下诸侯也有了诏书。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汉王朝的存在推动了这一阶段历史的发展,也同样是这一段历史,维持了汉室的傀儡统治时期。
说起三国,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敬仰的人物,有自己憎恨的奸贼。于我而言,虽然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被神话了,但我还是异常喜爱这个人物。或许是被其神乎其神的战术吸引,或许是被小说所蒙蔽,我宁愿相信孔明真有神机妙算,真实足智多谋,也不想去妄想其他云云。虽然蜀汉王朝最终还是没落了,但这并不妨碍对孔明的追崇,或许正是这种遗憾,这种残缺,才能激起众人对于英雄豪杰总不免壮志未酬的愤慨与感伤。刘备这人,其实也不好评价,都说仁德,可是谁知,仁德莫不是他的幌子。不过,其对孔明的重视,还是不容否认的,或许是刘备饥渴已久,屡战屡败,其对这位传说中的卧龙先生倾慕已久,渴望之心溢于言表,所以,他才会三顾茅庐。不过,最终,得到了卧龙凤雏,他还是没得到天下,这或许就是他个人的原因了。不过,至少,因为他,使得传说中的卧龙先生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然而,说到三国,不得不提的便是曹操,即便是个奸雄,可还是不得不令人望而生畏,可惜他的后代并没有遗传到太多他的智慧,否则魏国又怎会那么不可一击,说刘禅乐不思蜀是个笑话,可最大的笑话恐怕还是曹氏子孙因为外出围猎白白丢了江山更震撼吧。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心,真的很大,他的不知廉耻,或许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就是这样的他,战胜了袁绍,在赤壁大败后还能卷土重来,换做别人,恐怕没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吧。他是成也多疑,但论曹魏王朝的败,恐怕还是后人没能贯彻他的多疑吧。
三国的军师,似乎人们往往只记得孔明,却把一个人忽视了,或许是他出场太晚了,以至于人们往往对他没有过多的提及,司马懿,真正笑到最后的人。用卧薪尝胆这个词来形容他并不为过,战战兢兢在曹操身边呆了多年,多次进进出出,得权放权,换做别人,恐怕没有这样的觉悟和释然吧。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最后的胜利,他所想的,不是辅佐一位仁君,而是成为一个君王。所以,一开始,他便明白,他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受尽屈辱他也能忍得了,认得了。换做孔明,或许就是归隐了吧。这也是,为什么,孔明这样的人,会输给他的缘故。一个一心辅佐他人的人,即便主公有任何不对,也只是提醒罢了,大不了,就只能认命了,怎么能比得过一个苦心孤诣要成为君王的人的野心和心机。他可以花几十年来等待一个机会,等机会来临时,他便不会放过,而孔明,当时对于蜀汉,其实只怕也知道气数已尽了吧,所以,自然是敌不过势如破竹的司马懿。
自古英雄出少年,而江东弟子多才俊,所以,既有孙权这样的少年贤主,亦有周瑜陆逊这样的少年英才。江东这般弱小之势力能经孙策孙权之手,发展成为能鼎足立于三国的一方势力确实是奇迹。只可惜,终究还是太过稚嫩,最终也只是转瞬即逝。
天下悠悠,众说纷纭。关于三国,只言片语哪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个中滋味,各有各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