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至今不知道已经读过多少遍了,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永远也不会动摇,大概,我太爱里头的尤物了吧。一点也不否认,第一次读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到林妹妹那样身世和家庭背景的女孩,我就爱上她了。
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宝钗那样温柔懂事,有大家风范的女孩,因为她识大体,顾全局,也不会像黛玉那样使小性儿。但是我想说,毕竟她家庭富裕,即便寄居贾家,好歹还有母亲和哥哥为伴。
相比之下,黛玉就大不相同了,失去了双亲的她性格格外敏感,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凡事处处小心。她只能依靠外祖母家,在那种情况下,她今后出嫁的嫁妆都是贾府掏钱,所以她也不敢真把自己当成那里的小姐,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得罪了那里的人,看人脸色过日子,那还不知会是什么滋味儿呢。可是偏偏,她又有那份自尊与高傲,她的性格就是易让旁人不喜,我觉得这是她性格最大的矛盾。
若说宝钗有才华,黛玉必是有才情了。两个人在吟诗作赋方面各有千秋,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宝钗大多是在集体相聚或者开诗社时才会展露才华,因为她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她对文学并没有一份真正的喜爱。而且集体做诗,往往会有拟定好的题目,她是据题发挥,真真有种卖弄文笔的感觉了。
黛玉更多的时候是有感而发,葬花吟的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那是她对落花的感叹,亦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今日我尚可在这里埋葬零落的你们,不让你们随河水外流,玷污了花魂里头的纯洁,可明日又有谁来葬我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怕有天你们也落尽了,我也要阴间地府走一遭吧!
总之,宝钗诗里不免带有自己被封建制度熏陶后的思想,那些世俗之物被描绘刻画的再形象,终是比不上黛玉真性情笔下的秋风寒雨、落叶离殇。
我虽是因为林妹妹才爱上这本书,但是在与这本书交心的同时,我更看到了社会人间百态以及人性的善恶尊卑。了解到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如何卑微到尘埃里去,犹如骤雨席卷过后,老树枯藤的凄凉景象,好不落寞!
想想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命运也确是无常,怎可能是自己想把控就能把控的呢。黛玉与宝玉互生情愫,都爱对方到愿意牺牲自己的地步,可不也没能在一起吗。不能说宝钗不喜欢宝玉,但绝对不似林妹妹那般纯粹,她嫁给宝玉,多半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两家联合更能撑壮贾家罢了。怪到他们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怕是想联姻再拖慢这衰败的速度,不过大势已去,又有什么好在撑壮的呢,这不过是得了癌症治咳嗽,无甚用的。
若非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一番撮合,林妹妹也不会死于那一晚。外头是烟火爆竹响彻云霄,欢欢喜喜闹新婚,潇湘馆里却是凄煞肃杀,游魂孤走,连空气都变得死寂阴冷。北风吹来的是无尽的寒冷与绝望,带走的确是潇湘魂。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没忍住,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的狼狈不堪,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真的可以扣人心弦。
悲剧性的人物与悲剧性的命运是贯穿始终的,宝玉还真应了当初那句话“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黛玉死后不久,宝玉便离家而去,空考中了个仕途经济的官,挂在那里留给贾府做最后的礼物。宝钗也有了身孕,怕是等于要守一辈子活寡,她既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懂得那一套封建的规矩,用不美好的爱情换来余生守候一个徒有虚壳的贾府,这样的命运到底值几分怕只有她自己能掂量。
《红楼梦》里其他的很多女孩一样悲剧。探春最有远见,却也因为她的卓识与才能,被选做王妃,远嫁他乡。晴雯最敢于反抗,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最后还是落魄而死。香菱从小与父母走丢,被卖给了薛蟠做妾,被那夏金桂折磨的不成样子,随后上了正位还是难产而死。王熙凤机关算尽聪明一世,多次贪钱犯案的她终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迎春虽是嫡出,还是落得迫嫁中山狼,惨死孙绍祖之手的下场。
唉,多数女子还是‘千红一枯’、‘万艳同悲’了,冯管是善良纯洁的,还是老谋深算的,到头来还不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