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自2011年创建以来,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问答社区。经过八年的经营,知乎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内容,许多人在此分享自己知识与经验,在如今知识付费市场爆发增长的年代,知乎无疑会成为其中的弄潮儿。本文试从产品概述、产品定位、用户分析、功能分析四个方面,对知乎APP进行一番浅谈。
一、产品概述
1、体验环境
体验版本:5.35.1(1094)
体验设备:小米8SE基于MIUI10.2
安卓版本:9
2、产品描述
知乎是一家创立于2011年1月26日的中国大陆社会化问答网站,产品形态与美国同类网站Quora类似。“知乎”在文言文中意为“知道吗”。2012年2月底,知乎使用“发现更大的世界”作为其宣传口号。
知乎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用户对于概念性的解释,产生了大量的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经验分享和思考想法,亦因此产生了所谓的之乎体: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看待/评价xxx?
二、产品定位
从知乎的两句口号说起:“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
1、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类的社区,积累和沉淀各种优秀的回答无疑是必要的。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热衷表达的意见领袖们常常能够在知乎获得许多的关注者,成为所谓的大V;即使你没有某一领域极强的专业技能去分享,做为一个普通的用户对非专业技能方面的回答也可能得到众多的赞同。它准确地抓住了一个需求点:“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周源)
而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好公平的表达与分享的环境,是使回答者更有动力的很重要的一点。进而使优秀的回答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应有的高赞和充分的讨论。知乎在这一点上采用了许多方式:采取一些方法增加新增回答的曝光;算法识别出高质量回答并给予推荐等。
2、 不同于百度知道的“简问简答”及围绕问题为中心,具有强烈解决问题的目的性。知乎更注重的是打造一个具有温度、内容丰富、具有深度的问答类社区。
“发现更大的世界”让用户能够在知乎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取知识与技能、体验丰富的情感。从问题的提出,到得到广泛的讨论,用户们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往往能引发出激烈的思想碰撞的火花。
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回答获得广泛的赞同以获得认同感,则需要一个优秀的回答者尽可能地做出主流的判断,同时为自己的回答罗列出充分的依据,但在知乎也有不少靠“抖机灵”骗赞的行为。
3、 知乎的产品定位不仅在于营造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更积极地进行知识付费方面的探索——课堂&读书会。这两个知识付费模块主要是针对在知乎进行学习提升的部分用户群体。然而随着知乎用户的增长,首页内容质量出现了所谓的“下降”,出现了许多大众化、娱乐化的讨论话题,从一方面来说这提升了社区的内容丰富性,但许多话题的讨论氛围使知乎营造好的学习提升的环境越来越困难。同时,知乎书店相比较于其他的阅读电子/纸书阅读平台,内容丰富度和阅读体验上都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4、从百度指数可以发现知乎的搜索量在周末及节假日有着明显的下降,可以看出用户在上班、上学时利用知乎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场景较多。
三、用户分析
2018年11月,知乎用户数突破2.2亿,可以看出知乎从原来的一个小众应用慢慢地向更加大众的方向前进。
1、知乎用户的大致使用目的大致分以下几种:
渴望在知乎获得某一行业知识或经验进而达到自我提升。
乐于在知乎分享自己在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看一些有趣好玩、猎奇的问答,打发时间。
企业及机构在知乎活跃以提升知名度、影响力。
利用知乎为自己的公众号等自媒体引流。
窥视他人的生活、情感经历。
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等经历。
2、用户画像
内容产生者用户画像分析:
在知乎,贡献高质量内容的头部用户群体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例如:李开复、郎朗、张译、雷军、王珞丹,这些用户大多本身就是各领域的优秀代表和生活中的公众人物,其对于一些行业相关问题的回答更具权威性,自然能够产生许多优秀的回答,但这类用户的活跃度往往并不是很高。
二是新知人群,在其中有热衷于回答某一类问题各行各业的“专家”们,如阿郎(电影、影视评论话题优秀回答者)、Patrick Zhang(电气工程等话题优秀回答者)、陈萌萌(编程类话题优秀回答者)等等,这些用户通常只喜欢自己擅长领域的话题,凭借具有相当垂直度的回答风格往往能够收获不少关注者与赞同,不少还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优秀回答者,并且这类用户回答问题的活跃度也是非常的高。
在新知人群中,还有一些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面异常广阔,回答问题的相关类型也是特别丰富,代表有:vczh、龙牙等,同样、这类用户在知乎的活跃度也是非常之高。
大众用户画像分析:
性别占比:根据百度指数的搜索结果来看,知乎的多数(64%)的用户为男生,这和我个人平时使用时的感受大概一致。
地域分布:百度指数中的搜索数据显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为知乎用户的主要地域分布。可以看出知乎用户的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一是具有更为广泛的互联网用户,同时也是许多知乎目标用户的只要居住地、例如大学生、职场人士等。
据艾瑞网调查数据,知乎用户具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80.1%,同期,中国整体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者仅为20.4%,TGI(TGI=知乎用户中高学历比例/整体网民中高学历比例*100)高达392。分析认为,接受更好教育的用户往往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知识的需求和认知也更为强烈。同时高质量的用户群体也是知乎产生大量优质内容的原动力。
我的想法:艾瑞网的这个数据发布于2018年4月份,知乎当时的用户数量大致在1.5亿到2亿之间,我们假设为1.5亿,则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80.1%,即知乎约有1.2亿的高学历用户,约占国民总人数的8.6%,这显然和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大概占国民总人数的4~5%。所以由于一些例如用户填写虚假信息、统计偏差等情况,知乎的高学历用户并没有艾瑞网发布的这么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知乎的用户学历水平远高于其他主流的软件应用。
用户特征:根据艾瑞网发表的研究数据可以发现,知乎用户追求时尚、注重品牌、着重格调,是品质用户的追求者;知乎用户关注自我提升,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知识性的中产;知乎用户兴趣多元、喜欢新事物、爱玩爱分享、是新时代新人群。知乎用户的这些特质也为知乎的商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四、功能分析
1、产品结构图:知乎的主要功能区有五个:首页、想法、大学、通知、我的。
2、功能体验分析和优化
<1>对“想法”功能区的一些看法
1)知乎的想法功能上线以及一年多了,但目前这一功能给我的感受就是:用户的参与感并不强烈。当然如果知乎仅仅是把“想法”作为产品整体的一个点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知乎对于“想法”还是寄予很大希望的。
短内容、轻量化是知乎“想法”的鲜明的特质,知乎的初衷应该还是做知识分享,不同于首页的有问才有答,“想法”注重的是记录用户脑袋里闪过的一东西,可以是一时的天马行空、可以是随意的发问、可以是一些简短的评论等等。
但无论是我自己还是现实情况,都可见用户对“想法”这一功能并不是很感兴趣。一些具有几十万关注者的知乎大V发表的想法来看,多数的原创想法评论、鼓掌、转发都非常少。且想法功能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具有一定关注者的大V、小V们。可见大众用户对于使用或参与“想法”都不是很积极。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想法”本身形式上做的像是个微博,大多数的知乎用户并不具有很多的关注者,所以“想法”往往只是一些大V们在“唱独角戏”,其他用户可以参与,但自己发表一个受关注 的“想法”却并不容易。
同时,微博上的大V常常是因为个人本身受粉丝们喜爱而受到关注,而知乎开辟“想法”的初衷更可能是创建一个更方便、简单的知识创造和分享场景,让一个好的idea不需要等到相应的问题提出,或者长篇大论写一篇文章才能表达出。知乎用户们多是因为对他人在问答社区产生的“干货”感兴趣,进而去关注他。所以对于他们两者发表的碎片化、日常化的动态,粉丝心中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不一样。
况且,知乎用户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并不高,知乎用户之间的互动多是基于图文的方式,无法像声音、视频那样更容易建立亲密感。加之,多数用户关注他人的“非娱乐”性质的目的,导致知乎用户对于其他用户的“想法”中碎片化的短内容很难产生兴趣,更不要说“想法”中的没营养的东西了。
在知乎关注一个人,更期望是能利己的“得到”。
另外,“热门想法”的入口又比较深,所以在“想法”这一大的功能区,并没有太多的内容去吸引用户进入这一模块。
我的一些建议:
<1>把“想法”功能区分为“热门”和“关注”两大页面,且把“热门”页优先展示。
在“热门”页:
①推荐正在讨论的热门话题
②展示最近时间段内热门的想法和个性化推荐用户关注领域的热门想法
在“关注”页:
①展示“发现知友”入口
②展示关注用户发表的想法
改版前
改版后:
思考依据:
知乎用户之间不亲密、功利性的关系,决定了知乎想要在他们之间建立较好的社交互动很难!
所以我想弱化“关系”,强调“内容”。即把关注用户发表的想法放在相对次要位置,强调对用户产生的优质“想法”进行内容分发,和个性化推荐用户喜欢领域的优质“想法”。
目的:①获取用户更多的注意力,提升用户在“想法”功能区的参与度。
②使优质“想法”得到更多浏览、评论、传播。
③增加用户的使用粘性。
此外,我觉得对于知乎“想法”,刻意追求用户想法要具有意义和营养,这无异于掩耳盗铃。“想法”的形式注定了它很难做到这一点,支撑起“想法”内容数量的会有不少是所谓无营养的东西,例如:自拍照、生活记录、搞笑娱乐内容等。
所以知乎不妨把“想法”赋予较为轻松、娱乐、简短、即时的调性。通过运营风格及产品设计的一些变化,引导用户参与对热门话题、时事热点、娱乐八卦等的讨论,发表简短、轻量化的观点,最后达到提高“想法”功能的使用频率等其他参数的目的,从而发现更大的可能。
<2>关于知乎广告投放的一些建议与想法
1)知乎目前投放广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信息流广告、开屏广告、回答页面底部广告。
知乎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有些是利用了个性化推荐的方式,利用一些手段获取用户最近在浏览器、商城APP等处的浏览、搜索历史,然后进行推荐,其中商品类的推荐多是为京东引流,是服务于京东电子商务平台。
从为第三方引流的这一点来说,知乎似乎忽略了用户本身在知乎产生的行为价值(live及话题推荐做到了这一点),用户在知乎产生的搜索、关注、浏览数据,好像并没有和商品、APP等广告推荐结合起来。例如:某某最近在知乎看了许多特定某一类的回答,则知乎可以识别这一行为,然后为产品相关的平台做引流或者引导用户下载该产品相关的软件应用。
2)让广告投放精准化的一些建议:让广告与相关内容更加贴近展示,例如:下图日语类广告随标题附近以及回答页面底部展示。当然前提是:不能为了展示某个广告而去推荐某个回答,这样太伤害推荐页面的精准有效性。
3)此外对于知乎Live的推荐也可以根据问答主题、内容进行推荐,例如:在一个回答的页面进行相关的Live推荐。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精准推荐与内容主题相关的Live的技术难度。
②是否推荐Live比展示广告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如何确定Live的合适投放量
<3>对于知乎大学的一些想法。
知乎大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无从下手。例如:我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来到“知乎大学”这一功能模块,我脑袋里并没有相关的学习路线,即使搜索之后,推荐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如何下手,如何选择。
我的建议:在知乎大学增加一个部分或模块:引导用户制定学习路线和学习计划。
例如产品经理的学习路线: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如何成为一名初级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进阶……,在每一个阶段推荐相适合的课程&电子书,然后用户可以选择某些加入学习计划中,系统为用户制定一个学习表,展现学习进度。也可以让用户可以同时制定多条学习线,例如:产品经理成长计划、书法练习计划、营销学习计划等。
且在“大学”首页能够较为明显地展示学习计划和进度,不要把入口藏的太深。让用户有目的地使用“大学”进行自我提升,而不是漫无目的、不知所措地寻找单个课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于课程的分类以及标签要做的更为详细,在大的类目下,将课程系列化分类,打造系统的学习过程。让用户更方便地进入系统的学习,不仅对用户有好处,更是能激励和培养用户持续化知识付费的能力。
<4>关于内容展示的优化。
知乎的许多问题下面都聚集着大量的用户回答,但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显然不可能把所有答案都看完。用户如果非常渴望看到自己喜欢的回答,显然会在面对大量的数据时会产生焦虑感;其次,当一个用户想要回答某个问题时,却又担心这个问题已经被别人回答过了,此时也没法确定是否已经有相似回答的出现。
我的建议:知乎可以在一个问题的答案展示界面增加一个“答案内搜索”的功能,将搜索范围局限在这个问题下的所有回答中,让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能够方便地查看是否有自己喜欢或者关注的答案,亦或者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用来查找自己的回答是否已经被别人回答过了。
总结:知识付费是一个大趋势,知乎在这方面有着很广阔的前景,但知识付费的形式应该不只是局限于目前知乎大学内的几种。希望在未来,知乎能够在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的同时,真正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收获与价值。目前知乎用户已经达到一个很大的数量级,再想得到很高的用户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如何变现与盈利将是知乎未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希望知乎加油,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