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书
今天看了一本书《网络思维》,感觉里面的内容很设计思维,因为作者是德国波茨坦HPI设计思维学院的院长。书的大体内容如下
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的进入壁垒被打破,组织不再是封闭结构,而是变为互联互通的开放结构,即从扁平化结构转向网络化的矩阵体系,外部价值超过内部价值。当下,跨组织的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每个人都要转变为网络思维,从而走在团队合作新时代的前列。——来自豆瓣《网络思维》内容介绍
书中一层一层的举例,都是围绕着一张图片来谈。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构建世界的方式是从字母表中的A-Z进行的,不管是百科全书也好,还是从学科分类好。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分门别类的个管理。但是现在这个逻辑正在被现实打破,作者是用德国的百科全书《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举例,维基百科的广度和时效性已经完败了百科全书。(很多用来举例的是大英百科全书)
大概内容就是这样,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建议1-2个小时内可以快速阅读完毕。甚至更少时间,因为里面的内容有点像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我的评分三星。
学习方式,加热自己的大脑
好了,其实对于我来说,这些信息我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看过,不管是这张图里面的协作方式,还是知识构建方式。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五分之一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不用看下去了,因为我基本知道他要说什么了,我也能理解这样的信息了。
但是我是选择读下去,我读的过程中在不停的加热自己的大脑,重复之前已知道的信息回顾自己蜂窝正在做的事情,就有了一股马上来写记录的欲望了。
因为我想到了一点有关网络素养架构时候的故事。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推荐给大家,加热自己的大脑。
网状的世界,网状的知识点。
网络素养是蜂窝儿童互联网实验室的核心教育框架。我们致力于让孩子从「消极的电子产品消费者」和「信息被动接收者」成长为拥有网络素养的「积极与独立的行动者、学习者、思考者」。
在构建蜂窝的网络素养教育框架的时候,我们试图像理清树枝那样,能把网络素养理清楚。理清楚的背后还有,我们在试图用传统的知识点的评估方式来评估孩子拥有的能力。
是的,这里我们在借用体制内学校对教学的评估方法。不过在长达半年多的纠结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我么在教授孩子网络素养的素养本身就是呈现为网状的。每一项都与每一项关联。
可是,见到这样的图之后,我能有意识知道这是网状的,这是的环环相扣的。我们的教育想法就是这样的!
直到今天看了这本书《网络思维》,在看里面的内容,回想蜂窝的网络素养框架才意识到这么一句话。
我们在教授孩子网络素养的知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孩子所需要的能力一定是网状的。
这句话看起来比较简单,可是我突然想到的时候,真的人十分激动,恨不得自己马上离开早茶店,写出这篇博客。
PS。是的,理论上蜂窝一般周一周二休息,实际一般我都会有各种事情。所以我这周想到,我每周一或二去早茶店吃早茶,从早上坐到下午,肚子不饿,有茶喝。同时耳朵边还有白噪,很适合读书。读完一本书,就离开早茶店。
到现在点击发送,我也没有了那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