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9岁的罗宾汉破案册子开始,推理小说占据了我半壁阅读的记录,当年翻了无数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看完不敢自个儿呆房间的柯南和金田一,再后来便是东野圭吾的作品集,巅峰大概是单月看了快20本,默默去排了签售见到本尊的岛田庄司,社会派推理的松本清张,对我来说没啥存在感的凑佳苗和宫部美雪,听了佳界的暗河才去看雷米的心理罪,方正之木希望在哪个时代都有存活的土壤吧,经典之经典的阿加莎,小众的麦克德米德的黑暗领域,第一次看完八本的刑侦笔记来自常书欣的余罪,再后来便是法医秦明系列,天知道当年竟然会有当法医的理想。欧美系的比如奎因的XYZ悲剧系列、狄克森卡尔的恐怖话剧、韦恩的贵妇之死,希区柯克的悬念故事就是个有趣的小册子。倒数最后一本来自本土陈浩基的网内人,港风文,私以为算是非典型推理,技术细节描写过多,但是人物刻画、细节处理不够到位,收尾又是霸道总裁文的技术宅风,确实爱不了这种。
幸亏有着这些年的书单记录,让我可以一览过去的阅读轨迹,唯一遗憾的是只有这几年才开始陆续记录一些读后,很多故事都淹没在时间的记忆里了,残存的是对推理套路的大致印象。不过从推理小说到真实案件的记录,依然有很多感触,真实不是一定有结局,真相不是一定有错综复杂的巧合,在案件以外,历史政治人性法律无一可幸免纳入,遂做了点零散的卷宗笔记,当是童年未竟理想的延续吧。
第一本《世纪奇案》的前一半看的时间过于久远,后一半则一起为警察围堵追赶抢劫犯时候疑似遭到死亡枪击威胁,枪伤嫌疑犯是否有罪,涉及公职人员危机时刻判断➕ 种族冲突➕ 信任危机。一起则是可怕的屠杀清洗之后的人员识别,讲述了历年来的多起种族性别清洗屠杀案,民族主义冲突令人发指,火药桶不是白叫的,顺便科普了鉴别方法,对查医疗记录啊特别是牙科在推理小说中常有运用。
第二本《血液吐真言》第一个案子,停车场少女莫名被杀案,会发现历史啊历史总是在重演,感慨技术的发展让冷案正义得到了伸张,父爱如山的坚持如一,证据链保管问题,疑似案犯多年的舆论压力,包括到最后犯人都没承认事实更不用说讲述动机。印象最深刻的那段是人始终很难改变原始行为模式,所以再犯罪率高是事实啊。之前几件悬案侦破都来自当事人或者直系亲属犯案才被采集到DNA指纹吧。什么时候性侵案犯能被打上可识别的标签,大概夜晚的世界能安全和平那么一点点。
第二个案子莫克斯利案,冷案的告破无疑是被害人晚来的祭奠,然而权力家族的干涉、证据链和现场保存的问题以及初始印象导致的第三方干扰导致了真相的长期被掩盖,同时被误解的其他群体会受到长期的骚扰和正常生活的影响也是此案重要点。
第三个案子是本册最长篇的记录,幼童深夜的呐喊终究变成了成年累月里无法解决的悬案,侦破过程的媒体干涉的娱乐化、警察失职与内部斗争、利益相关群体过多、非超越合理怀疑的无法定罪规则均是重要影响因素,几十年之后家人终于因为技术发展不再被怀疑,但真相在哪里依然无人所知,双重伤害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儿童案件关注也当是当代社会的思考啊。
第四个案子是常见的小三被杀的套路,被怀疑的是原配,被审判的也是原配,最后的真相却是除了当事人以外无人可知,法律约束以外的底线唯有内心的道德可以被勒令,然而并非是共同的认知,所以对李昌钰博士的话印象深刻“这个世界充满着错误和不公,作为公民,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尽我们所能纠正错误。”只不过我们在纵欲的世界里还是否保留着某条不可逾越的原则呢。
第五个案子简单来说就是意外死亡由于思维惯性会被误读为故意杀人,辩方的弱势常有误判的结局,然而重新审视调查工作的步骤,尊重所有物证的合理收集和逻辑,拒绝习惯性思维,减少思维代入真的是法庭科学事实的正确论证啊。米兰达告知的普遍认知基本都来自TVB破案剧吧,制度的设计要惩罚有罪,但同时也当保护无辜和追诉。
第三本《让证据说话》第一个案子彼得森案,又是一场恶性杀妻案,其实全篇来看并无最直接明确指向的证据,但当事人的极其冷漠,不辩驳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的结局。无法推翻一切合理怀疑,但陪审团最终依然是情感战胜了证据做出了死亡的判决。这个案子比较感慨的是彼得森的动机,是如何能对自己怀孕8个月的妻子下得了毒手的,其次是出事当日的各种不合常理的动作,再者是死刑or终身监禁的选择。
第二个案子伊丽莎白案,宗教分子绑架强奸洗脑儿童,竟然在全国范围宣传之后,竟然大摇大摆得晃荡街头无数个月。所幸的结局是失踪儿童的被找回,但囚禁期间的洗脑之类的精神受伤是无法想象的,家庭雇佣安全漏洞以及摩门教徒的一夫多妻制是案件发生的条件创造。一如每每看到现实生活里的拐卖儿童案或者绑架案,很少有唏嘘的好的结局。
第三个是迈克尔彼得森案,非第一篇的关联方,这也是本篇用笔较多的案子,讲述的是被认为是控方谋杀妻子的彼得森,客观来看虽在此案之前也有当事人涉案类似方式的意外死亡事件,但这两期案子明显均毫无作案动机,现场的分析细节充分但无法被真实是蓄意谋杀,但最终控方依然从惯性的同性恋和金钱的双重角度赢得了案子,真相只有沉默无言的死亡和当事人才可知。这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李博士的血液形态分析,尝试分析是什么行为才会导致血液的出现,分为低速度血迹、中速度血迹、接触与转移型血迹,其中中速度是犯罪现场最常见的血迹,多来自内部力量譬如咳嗽和外部力量譬如甩落,深深感觉电视里神奇的犯罪现场重建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就算现场保护得再好,要根据各种细枝末节倒推依然太难了。
第四个案子唐兹兄弟案,算是个比较常规的黑社会犯罪案件,从纵火引出的被威胁进而蓄意谋杀灭口,反黑团的覆灭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人自保,畏惧黑暗势力的的样子仿佛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过。这篇比较有趣的在于弹道分析,认定是否同一枪支、对比检验子弹和弹壳、弹壳的发射痕迹以及射击距离分析,根据提取物,可以判断是否接触过枪,如果接触过是否离枪很近,可以推理二人的相对位置如何。然而一如李博士所说,还原的只能是现场却无法重现犯罪的原因,无人可以知晓案发的前后一瞬间到底彼此思维里跳动的是什么。
第五个迈尔斯/丰塔尼耶案,也是个神奇案子,两个人描述了相同的案发现场,却指认彼此才是真正的凶手,而不管不顾躺在血泊中的女子是其中一人的妻子,戏剧的双重谋杀案,感觉可以作为推理小说的素材模板了。李博士按照现场的血液形态及其他证据重建了案发,推测的是迈尔斯谋杀了妻子,丰塔尼耶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决定隐藏最真实的真相。这里还讨论了案件决定性的三要素,动机、时机和方法,私以为动机是最最复杂难以讨论的可能性,这么多年看过好多真实的、推理的案子,但有些件案件的出发点真太匪夷所思,可能只不过某一瞬间情绪的冲动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结局。回归这个案子,迈尔斯本人童年家庭回忆的不幸福,是此案不可不提的point。
看完七分之三的破案实录,分分钟觉得自己已经要读不下去真实的案件了。
比起繁复精巧设计的偶遇、巧合、动机、作案手段,真实记录更为直接、残忍却又无奈。
在小说里我们总试图去探索复杂的人性深处,到最后我们却捍卫不了最起码的正义。
感慨于某上诉之案。
悲情又几何。
20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