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前段时间推出一个功能,朋友分组。可以根据与朋友之间的联系程度将朋友分成“经常联系”和“不经常联系”两大类。而在这之前,微信还推出了朋友圈展示天数的设置。三天、半年的朋友圈展示天数,让很多人的朋友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不同与以前的朋友圈。
对此,还有人发问:三天的朋友圈和没有有什么区别?
其实,是有区别的。三天的朋友圈起码还可以看到起最新三天的动态,而关闭朋友圈则是无法查看。
其实,微信一直有“朋友圈权限”这个的设置。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可以对他进行关闭设置。而这样的举动在一开始就告知对方自己的态度了。虽然简单粗暴明了,但是在现在认清更加冷漠的社会中,无疑是让自己失去一个朋友。
《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年轻人群对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更为警觉,如39%的90后称已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
在你身边,朋友圈的潜水党难道真的不值得继续联系?
微信刚出的时候确实火爆,而其朋友圈现在逐渐取代QQ空间。在还没有微信的时候,QQ空间里的“说说”“日志”等这些功能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圈子。相隔千里难见面,却可以在空间这个网络空间上看到和了解对方的一切。
而现在的微信朋友圈也是和QQ空间一样的套路,特别是现在的朋友圈的展示权限设置。
关闭朋友圈,是个人的权利。对此,网上对这个的问题的看法分成了关闭和不关闭的“派系”对抗。
关闭朋友圈一派认为:现在的朋友圈垃圾信息居多,对自己造成的了“绑架”。
有的人确实会在朋友圈发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的人更是连一日三餐都晒在上面。而随着微商的出现,微信朋友圈更是成了一个销售阵地。很多人的一天朋友圈内容几乎都是微商的营销内容。还有很多自己业务的宣传,自己自拍(好看的还行)、炫富等。这些内容长期以往确实的让人难以提起兴趣去关注朋友圈。
对此,这些认为自己要关闭朋友圈的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肃清繁杂无序的信息,让自己远离那个杂乱的世界。
不关闭朋友圈一派认为:生活是自己的,如何选择还是要看自己如何看待。
这部分人觉得,在朋友圈不仅可以随时关注亲友的动态,而且可以及时看到大家分享的热点问题,可以学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之外的很多知识。而且,朋友圈里有而很多人都是和自己经常联系的,想要关心你又害怕打扰到你,通过朋友圈了解一个人现在的生活也是现在的我们经常用的方法。
其实,朋友圈的价值不只是晒生活、晒自己的地方,更是信息共享的平台。微信朋友圈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熟人所占的比例。恰恰相反,那些半年无单聊的人、无共同小群的人、半年没有回复的人——这些陌生人、社交网络中的“弱关系”,可能会带给你更有价值的信息,前提是这些人的朋友圈对你是开放状态。
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早在1970年代的博士论文中就证明了“弱关系”的强大力量:当时,Granovetter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人”,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27.8%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并不出现在你的社交圈子里,起码在你的社交圈子里属于不太活跃的一类人。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一类人不能给自己带来有用的信息。
朋友圈里天天为你点赞评论的人,不太可能给你带来有价值的增量信息,因为他们大都是你的同事、客户、朋友,你们大都处于同一个圈子,处于同一信息源的辐射之下,彼此能够带来的增量信息和多样视角都相当有限。
其实,人脉的实质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认识了多少圈外的人。
这些圈外人会为你提供更多元的信息、观点和见解,从而提升你的视野与格局。你的社交网络里来自不同行业的人越多,你的创新能力也可能就越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可能越大。
早点摆脱对校友会、同乡会的依赖和迷信。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人格独立的首要标志是告别老乡和校友。最起码,从拓展所谓人脉的角度,他们并不是最合适的对象。
我们的朋友圈不能圈住很多人,但是可以的圈住很多信息。
其实,朋友圈是否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朋友圈带来的信息。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去认识和了解朋友圈里面的事情,对不感兴趣的一览而过,对自己有用的可以细细逐磨。就算是对我们无用的微商广告,也可以让我们知道,人家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洗脑,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很快地分辨出好坏。
关闭朋友圈,屏蔽朋友,无疑是将自己推出朋友的视线,退出朋友圈的范围。失去的不只是朋友,还有信息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