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我只总结出这三句话》
作者:刘润
链接:《写作24年,从5块到6000万,我只总结出这三句话》
文章拆解:
1 标题:
利用了3个数字,24年、5块、6000万,通过数字5块和6000万的强烈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因为这个变化太大了,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设置了悬念,5块到6000万的数字的突飞猛进,对于写作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后面大家关心的东西就来了:总结出了三句话。让读者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指头就点开阅读了。
这个标题很精练,但是包含的信息却很大:
01 写作24年,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达24年。
02 5块到6000万,交代了取得的成绩,很显然,写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让人很羡慕的,很崇拜的。
03 三句话,交代了有干货,告诉读者读完能够学到东西,不会让大家失望。
2 正文
一共分为6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了写作的收获。
第三部分:解释“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
第四部分:解释“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
第五部分:解释“游标卡尺式的用词”。
第六部分:总结升华加彩蛋。
拆开头:
用提问的方式直接把读者带入思考: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告诉大家,干货要来了,需要做好准备,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下去。目的明确,收获会更大。
告诉大家自己的写作状态:
我连续写了两年的《五分钟商学院》,现在又正在写新课《商业洞察力》,预计5月份就能跟大家见面了。
“厚颜无耻”地说,我几乎天天都在写,而且大多写得还不错。
这其实是大家很关心的点,名人都是如何写作的。而作者直接告诉读者“天天写”。
最后直接提出这篇文章的干货:
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感受】
开头部分的很明确的告诉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回答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然后告诉了读者他们很关心的问题,牛人如何写作的:保持每天写。
最后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用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01 第一部分
小标题:写作是最好的投资
故事1:作者写作变现的故事
首先向读者交代了自己写了整整24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1994年开始,我已经写了整整24年。
接着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他写作取得的成绩:
1994年,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刊登在《中学生报》上,得了5元稿费。那是还在上高中的作者因为要好好读书,努力考大学,隔绝外部的干扰,写了一篇《我的准遗书》。
大学期间,作者还是一位文艺青年,还出了一本诗集《了无痕》。
200年,写出第一篇爆款文章《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还描述了当时这篇文章火的程度,传遍了整个互联网,现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还无数人转载和修改它。
2018年,《5分钟商学院》结课后有超过33万人订阅,总收入超过60000万。
然后告诉读者,他用了24年,完成了从5块到6000万的华丽跃迁,所以说写作是最好的投资。
后面一句话令人不得不进行思考:
24年,从“青涩少年”到“油腻大叔”,两轮岁月……听上去让人绝望,好像写作就是通过熬出来一样。
这句话其实在反应大众的一个观点,写作,只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就能写好。但是后面作者的话确实否定这个观点的:
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写作的逻辑和方法。
【感受】
这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他在写作中取得的成绩,让大家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写作的历程,产生了原来写作只需要足够坚持,投入足够的时候就可以。我之所以没有写好,是因为投入的时间不够。
但是读到后面才知道,作者强调写作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写作的逻辑和方法。
让读者的内心经历过了一次转折,对后来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写作的干货,大家都喜欢。
02 第二部分
小标题: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
这部分开头就给读者一个当头棒:
太有表达欲的人,是写不好文章的。
这句话很多人读到的时候都感到震惊,写作不是表达吗?表达欲越强,不是应该写得越好吗?
接着作者进行了解释:
写作确实是一种表达,但是表达和表达欲不同。
表达欲是一种难以克制的,想让自己把东西倾泻出来的欲望,心里装的是自己,装的是“我”。
接着亮出干货:
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心里面装的不是“我”,而是“你”。要具有用户思维。
举例子:进行想法,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
然后告诉读这篇文章的人,三千尺瀑布逻辑势能的第一点,就是让读者能顺畅的阅读,没有卡壳,不会停顿。
故事2:写《5分钟商学院》中的文章:心理账户
干货来了:这部分干货用一个大家常见的场景写了该如何写文章
第一步,场景导入
这部分需要把读者带进你的文字空间,导入他们的身份和情绪。
例子:你很孝顺,想给父母钱,但是给了1万块他们不舍得花,应该怎么办?
第二步,打破俗知俗见
帮读者问出他们想要问的问题。
让读者能够跟着你安排的思路读下去,保证好的阅读体验。
第三步,解释原因
解释为什么父母舍不得花,因为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关键词:心理账户。
而这种钱父母是不愿意动的,只想存起来后续大额开支的时候使用。
第四步,给出建议
有了问题之后当然要给出解决方法,不然就是耍流氓,那么怎么让父母花你的钱呢?
应该给父母零用钱,一点一点给,平时帮他们买个小东西,帮忙交水电费。
第五步,总结升华
总结你写文章的目的,是讲的“心理账户”,花钱要按照大家的心理账户来花。
总结:
1 知道了一个场景,解决了一个问题,还能明白一个概念,学习一个知识。
2 每一步都能引导读者的思维,能非常精准的揣摩读者如何思考。
3 提问,回答;再帮他问出来,接着再回到;再问出来,接住回答……
【感受】
这段文字让我感触很深,特别是那句“太有表达欲的人,是写不好文章的。”
会让人进行自省:“我是表达欲强的人吗?我的表达有考虑读者吗?我有替读者说话吗?”
而后面的干货更是非常好的内容,读题目的时候会觉得很深奥:三千尺瀑布的逻辑势能,但是作者用深入浅出的一个例子就解释清楚了,不得不赞叹作者写作的功力。
最后还学到了一个概念:心理账户,以后可以用在生活中;
写作的干货:场景引出→打破俗知俗见→解释原因→给出建议→总结升华
,这一点也能现学现用,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03 第三部分
小标题: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
要点:要打透,要醍醐灌顶。
相信大家读到这里都是很迷惑的,但是却想继续阅读下去,因为有干货出现。
在作者看来,想要讲透一件事情,应该是不惜笔墨的,不应该只停留在外围。
例子:自己写的关于诚信的例子,作者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真正的诚信,是选择与世界重复博弈。
景点被宰,但是楼下的菜市场就不会:
提出自己的观点:诚信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是理性问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
为了让读者更加服气,接着举了淘宝的例子:
如果读者还没理解,还没同意你的观点,那么就再举例子,知道让读者叹服,这里作者为了鞋服读者,又举了李嘉诚的例子:
三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诚信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小结:用例子写服读者。
【感受】
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文章需要写大量的例子,一是因为读者喜欢故事,而是因为要彻底地让读者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读者还有疑问,还不赞同,那就继续,直到读者同意为止。
04 第四部分
小标题:游标卡尺式的那次拿捏
开篇作者就解释了为什么是游标卡尺,而不能用普通尺子。
因为生活中普通的尺子,最小测量单位大约是1毫米,而用过游标卡尺的人都知道,它可以精确到0.1毫米,可见作者对待写作认真的态度。
后面用三个点来进行说明:
第一点:改
用自己写《5分钟商学院》的例子进行说明:
每一篇文章的生产流程,都是先从2万字左右的素材里,先整理出2、3千字的文章,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删减到1800字左右。
金句:狂虐自己,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密度,也为了帮住学员节省时间。
【感受】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任何初稿都是狗屎。只有不停地修改,不停地删减,写作水平才能提高。
第二点:短
引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给朋友写信的话:
我今天没有时间给你写一份短信,所以今天只好给你写了一封长信。
为什么?因为短信更耗费时间,想要用一封更短的信代替长信的内容,就需要仔细推敲用词用句。
金句:所以“删”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没有价值,没有知识含量用词剔除。
接着说了自己的例子:
为什么用《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而不是用《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仅仅一个多了一个“车”,但是作者觉得是多余的,因为出租足以表达出意思。
怎么做:
试着把长句改成断句,把长段落改成短段落。
作用:
有助于读者能认知、理解、接受你的观点。
【感受】
很多时候写作为了凑够字数都是抓耳挠腮,想尽办法要怎么添加数字,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读者的耐心有限,如果在一定数字内还看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读者一定会“弃你而去”。所以,好文章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精简的精华,这就是为什么古诗词能够流传的原因。
第三点:准
作者回到给父母零用钱的问题上。
我们写作,提出一个问题后,读者希望能够看到解决方法,但是怎样说才能让读者和父母都接受呢?这就需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他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听你的?
所以作者用了三个词:“试”、“可以”、“应该”,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语气,而“可以”这用语气更容易被接受。
小结:每个词背后它的心情、含义、场景都是不一样的,游标卡尺,就是要懂得用词的拿捏。
总结:改、短、准,是游标卡尺用词拿捏的三板斧,三字诀。
【感受】
这部分用三个字就概括完了:改、短、准,但是却很深刻地说出了现在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愿意修改,喜欢长篇大论,随意用词。
写作,不是随便的一件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05 结尾
总结升华:
写这篇文字的目的:
不是为了成为学习巨匠,而是为了准确传递信息,并获得最大的接受度。
接着再次强调:
用三千次瀑布的逻辑势能征服读者;用单反相机式的观点聚焦写服读者;用游标卡尺式的用词拿捏服务读者。
让读者再次加深印象,记住作者的干货。
最后作者还放了一枚彩蛋,也可以说是惊喜,让读者更喜欢他的观点,认可他:
3 结构
总→分→总
先提出观点,在别论述证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这种结构清晰明了,读起来也很轻松。
4 感受
这篇文章从别人转发我看到已经看了4次了,越看越过瘾,好文章,看多少次都是值得的。看完后在写作方法对我启发很大了,理清了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问题。所以,希望通过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也希望能帮到大家
从结构方面:利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思路很清晰,观点也很明确。
内容方面:每部分都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真的符合刘润老师的那句,如果不懂,那就写到你懂为止,这才是真正的单反式相机的观点聚焦写服观众。他没有用华丽的技巧,就是用简单的文字,但是读者读后会直呼不过瘾。
写作,虽然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但是逻辑和方法也很重要,如果不掌握这两点,再写一辈子,水平也不能提高。所以在写的同时,我们要训练自己的逻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