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
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
没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前几天学校开家长会,孩儿他舅和我小儿子同学的家长闲聊,聊到“要让孩子上名牌学校”这个话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很多家长说的话,不禁让我意识到中国教育的一个现象是:名牌中学和名牌大学的学生,始终在某种狭隘的眼界内,在和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长大。
中国名牌中学唯一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上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够进北大、清华,就是巨大的成功。至于为什么要进北大清华,进了北大清华后要干什么,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孩儿他舅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小学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9点,初中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10点,如果还没有做完,对剩下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不做。
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莺说:“推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标准,也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迟到校是一方面,让学生早一点睡觉,同样重要。”
这条消息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然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有学生说“那也没用,我爸妈肯定不会同意的”。
1
全民焦虑的时代下
孩子到底成了父母的什么
这个问题刺痛了多少人?仔细思考,我们不难想到孩子这样的反应背后,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概就是因为父母怕自己的孩子晚上不写完作业,会跟不上别的孩子吧。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学已经够累了,家长们还是想着周末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一样。
跟不上别的孩子?我看未必。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这样的结论,或许就是来源于父母的焦虑。那么中国家长为什么会这么焦虑?
其实说白了就是攀比心理。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攀比心很重的民族。在最开始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喜欢对比车子、房子,甚至是我们的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发现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在给孩子施压上北大清华的梦想,这时大家更会互相攀比。
在许多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成绩好,就会让自己有可炫耀的资本。我们想要孩子的成绩好,就像我们想要一辆好车一样。如果有一天邻居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那家长们反过头来就会和孩子说:“你看,隔壁家的孩子都能考了全班第一,你可不能输给他了呀!”
这样一来,孩子就开始紧张了。他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比不上别人,而惹得父母生气,于是孩子也潜移默化开始喜欢对比了,除了对比吃的、穿的,还要对比成绩,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
焦虑的背景下
对比中美教育的不同
让许多外国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孩子都很少会“反抗”,争取自己想要的?说到这个问题也实在无奈,这是因为中国家长的心态,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属品,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衣食住行,规划你的未来,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后,孩子就会被“驯”服。
许多美国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他(她)们相信,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被赋予了特殊使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生活和教育的意义就是找到这些价值,然后实现它。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她)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做。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受到表扬,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经常困惑地问爸爸:“我真的有那么棒吗?”——在国内,她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但美国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样的!)他们并不虚伪。
在美国学校,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学校从来不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任何机会去做相互间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美国学生甚至美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相比而言,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出人头地,比别人强,向更高的地位攀登。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是这样,学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这样。而且越是出身贫寒的家庭,这样的愿望就更为强烈。
因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而是很重视别人看自己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没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比别人强才行。
显然,中国父母的焦虑已然慢慢渗透给了孩子!
3
最可怕的事情
是父母把生活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们了解到,相比于国内,80%的美国孩子都是过得比较轻松愉快的。美国的教育更鼓励独立,因此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孩子也便有了更多发挥自己的空间,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大多比中国孩子的强。
马东在与俞敏洪谈论教育的时候曾说过: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马东说:“我父亲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我没有界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我们平时会谈论很多成功的条件、边界,大众媒体会说各种成功学,这个没办法,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东西去衡量自己在社会上相对位置和价值。但是这些在我心里不重要。
我父亲其实不像俞校长所说的他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怎么样就很成功,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我希望你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跟我们的愿望其实不相干。所以与其你给孩子设定那么多你自己心里的成功标准,不如你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
其实,孩子就是跟家长一模一样,你是什么样,他就什么样。你谢谢送外卖的,他就会谢谢,你的生活里面不给别人添麻烦,他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成年人在家里面、公司里面,永远把好的能量散发出来。就是不论大事小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觉得你的孩子在你身边就一定会变成这样的人,他变成这样的人,他今后的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就会是成功的。
中国孩子的悲哀,在于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虑。
在这个智能时代,我们曾经担心过:孩子出生在一个互联网、智能时代,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不会不如从前的人?但是矛盾的是,我们在规划孩子的生活时,也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给他们自由。如果孩子被死死的规定住,不让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且不谈他能不能快乐,那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该去哪里释放呢。所以,我们在责怪这一代人的同时,应该反思一下自身对下一代人的影响。
贫困和贫乏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烙印,比如我们习惯了囤集东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现在爸爸妈妈特别拼命给孩子赚钱,或者给孩子囤集各种能力,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
而这,其实只是家长的焦虑。孩子的可悲,就在于要承受父母的生活焦虑,所以他长着长着也开始像当年的大人一样,开始跟同伴竞争比较,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END-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莫大的认可和支持
『 孩事儿 』:孩事儿原创栏目,目的是用短视频的形式,纪录的视角,展现不同家庭的不同家庭教育观以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以“与父母轻声探讨,与孩子平等对视”为育儿观,帮助亿万家庭走向成长和幸福!
的确,要改太难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姑且一试,提醒各位父母们,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下,少一些世俗攀比,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然后去尽最大努力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让孩子保持对生命和未来的热情。孩子事儿,无小事儿,我是孩儿他舅,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