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名叫猫空。(其实就是我~~)
能吹的有:
10年来写过200+品牌商业软文,
套路过几千万消费者,
10年内实现过上亿级的销售额,
...
(人就不夸了,为你省略10000+字)
现在他为你总结出10条新媒体写作经验,以下是正文。
1
写不出“新”,真的没什么
很多小白总是希望写出“新”观点,“新”故事、“新”角度,但是往往就是卡在这里!你是否也有同感呢?新的东西想不出来,就久久下不了笔;或者有时“灵感来了”,觉得是不错的新东西,写完出来后发现还是旧的,别人看来也似曾相识,并没有新意。
其实写不出“新”,真的没什么,因为其他人面临也是一样,来看看我随手在网上找了两组例子。
第一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
《越来越多的人,关闭了朋友圈,人民日报说出了网友们的心声?》
第二组:
《女大学生卧底权健:医疗器械严重不足,医生护士像演员》
《记者卧底医院洗涤厂:带血床单、手术服混洗,员工称消毒只用84》
在第一组例子中,这两篇在内容本质上就没有区别,只是换了个视角来说同一件事罢了。而在第二组呢,它们在行文上的结构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事件发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主体不同。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说:“人生80%的问题,早就被人回答过。”放在新媒体写作上,那些已经被人回答过问题,其存在的比例更有可能高达99.9%。遇到一个刚刚发生的热点,你看着以为是新东西,其实不过是以往类似事件的复盘,或者称之为“命运的轮回”。
因此写作上没有创新,写不出“新”,有时真的不是你的洞察力太差。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写作者,比起写出新东西,你更在意的是:天天能下笔,日日能更新,哪怕你是旧瓶装新酒。
2
大于99%的内容注定是没有价值
一些人在写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就没写作动力了,还总会喜欢自我怀疑:我写的内容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一旦发起了这样的拷问,这相当于就是:你在给自己找“不想继续写作”的理由。
从古到今由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太多了,中国今天随便一座省级图书馆的藏书也有千万册的级别,我们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哪怕只是其中某一类别的书。当然 ,互联网上的内容就比所有图书馆加起来的,还要多得多。
但是!
同样放在图书馆里,马可·奥勒的《沉思录》,以及某个小出版不知名作者写的《脑筋急转弯》,在我看来就没有区别,因为你找到它们的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你找到它们阅读时,它们内容的价值是100%;没有被阅读时,它们的价值是0%。
而在互联网上,基于哲学的某个问题来搜索时,根据99%的人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大家都只是看搜索结果的前面2页,从搜索结果第3页开始,页面被打开率点击率都趋向于0%。因此,在互联网上排在前面,能够得到展示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内容,没有被展示内容的价值就是0%了。
这点在新媒体平台上亦然,你所关注的公众号,被打开了为100%,没被打开则为0%;而没有被你关注的号,他们的内容永远都是0%。
我想说明的是,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内容,真正对我们任何一个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少是没用的呢,没有价值的呢?答案是大于99%。那么,你根本就不需要在意:你所写的内容到底有没有价值。
你的写作焦点应该人性的真正需求上,写出能解决别人疑惑,能找到的内容。同时我想说,你应该更在意的是:如何在写作中找到更好的乐趣,让写作变成不需要坚持的事。
3
大号靠的是愚蠢的运营
10W+,对!就是一篇文章超过100000人阅读的意思。曾几何时(其实现在也是)10W+都是每个新媒体人追逐的目标,自己没有写出一篇10W+,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新媒体的。
于是大家都在蜂拥而至地围观大号的爆文,模仿大号的标题,拆解大号的行文结构,升华大号的主题观点;从用哲学来思辨,到用心理学各式理论来探讨,再到用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来重建,一种种聪明、高明、精明的手段都用了,然后发现:你依然写不出10W+,依然成不了大号!
为什么呢?
答案不是你所用的方法不行,而是大号都是靠愚蠢的运营做起来的,包括从新号成为了大号,以及产出篇篇10W+,甚至像咪蒙写100W+。
说起咪蒙,知乎上关于她最高赞的回答里,就有说到她的“咪蒙体”运营套路,注意,她的每一篇文章都符合了以下套路:
制造意想不到的反转,提高文章打开率
制造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吸引人读下去
讲身边的故事,让你信以为真
永远站在粉丝一边,为粉丝说她们不敢说的话
行文堆砌短句,让你读起来特别顺滑
用小清新图片,掩盖鸡汤的毒
另外还有一个套路是标题,咪蒙会为每一篇文章起超过100个标题,组织超过150人的社群,通过三次筛选出来,从而保证标题的吸引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你可以复制另一个咪蒙出来呢?
“不存在的!”
咪蒙的成功=文学硕士+12年南都编辑经历+微博上107万的粉丝起步+坚持多年6个“咪蒙体”套路
当然,咪蒙的套路不太有共性,其他超99%的大号则是通过烧钱做出来的,早期的“广点通”——微信公众号平台主要的广告吸粉形式,一两毛就能带来一个粉丝,在每个月烧几十万,上百万的情况下,文章不是写深度好文,哪怕就是推送给你一个“字”,也能爆出100W+。
所以呀,不是你写不出10W+质量的内容,而是你没有机会去使用到那些愚蠢的运营,比如多年坚持一个风格调性不再创新,比如烧大额金钱换巨量粉丝,写出一篇打开率不足1%的10W+。你应该更在意的是:你的写作目标不是写10W+,而是愚蠢地写够10年、20年。
4
没事别老做上帝
我们都知道,写作的视角常见的有三种,分别是以“我”这个视角来叙述的第一人称;再是第三人称,有点像从旁观者视角来描述事物,与第一人称不同的是,第三人称将第一人称中的“我”换成了“他”,前两种视角无论是在说“我”还是“他”,读起来都会很有代入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传递真情实感。
还有就是上帝视角,这也称之为全知视角,这种视角的好处是你可描写所有人物的外表动作、内心活动,不过缺点也是很明显,那就是缺乏亲切感,代入感极弱。很多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采用了上帝视角,看一段原文给你看:
曹操死后葬在邺城,曹操这个人戎马一生,才华横溢,为人悍狠,性格浪漫,魅力四射,他的家族联系既有君臣关系,又有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一生的英雄气质,潇洒自如,不落俗套,他的这种气质,当然不容于中国古代的那种忠君爱国的社会氛围,所以才有这个人究竟是英雄还是匪首,到底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不同争论,他就是这么一个集千秋功罪于一身的矛盾的集合体。
但是除此以外,我们经常会在新媒体平台中发现第四种,也就是:伪装成上帝的第一视角。作者将把“我”这个人称变得无所不能——用绝对的话来强调政治正确,用“因为”,“所以”这样的简单逻辑向读者说教。
在早期确实也是能骗到一些人,它们的标题通常是这样的:《“震惊!科学发现这样吃饭是在喂身体的癌细胞”》等震惊体,《不转不是中国人》系列。
这种灾难式的写法——喜欢充当上帝,使用特别版的“上帝视角”,企图用一篇千字文章来说服所有人群。你,不应该做这种可怕的事。实际上,因为稍微有点常识的读者都能识别出来,其结果只会帐号掉粉、销售下降、品牌负宣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专属文化意识:70后深受英雄式的人物熏陶,80后在港台流行文化中成长,90后热衷于网络“喊麦”,不少人有志于成为网红,00后则在“Z时代”的二次元里自由奔放。因此你的写作内容焦点,可以针对特定的场景或人群,为他们传达新知增长见识,重解经典提升品味、表述洞察拨开迷雾...
种种亦可,只要别“绝对化”。
5
凭什么拿一篇文章评价我
写作不是一件用小时来完成的事,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件事。往大了说,写作是一种人生状态,以写作为生或从事写作职业的人,从拿起笔,他这辈子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了。正因为写作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所以经常会有人出现要不要放弃的念头。
这种放弃——99%的情况出现在某一篇文章没写好,一下子没了信心,自我怀疑:“我能写好吗?”“写作适合我吗?”“我能靠写作赚钱为生吗?”“写得好的人这么多,我的未来在哪里?”等等
真英雄不争一时,这句话你一定是听过的。但是实际之中,从三五个的小公司,大到世界500强,都大量存在着用一个数字要评价一个人的情况。比如只要跟销售相关的,即使是运营类的岗位,来自于“上面”的直观判断标准,就是一个销售额数据。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人,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多少弊端。
由哈佛大学前沿课程、TED超受欢迎的演讲编辑而成的《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一书提到一个关于的新洞见,那就是人,本质上是不规则的。放在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虽然行业多,但细分领域也多,好的写作者不可能是全能型选手,好的写作者应该是:他的不规则正好与他的细分领域相映成彰,他与领域一起打出一场场精彩的赛事。
同时,很多专业作家也有表达出,他们的初稿都是很糟糕的,好文章、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甚至需要千锤百炼。所以呀,当你的一篇、一些文章写不出时,别人也对你的文章评头论足时,你根本就不需要理会,你这篇的糟糕,不能代表你,你完全没必要为之伤心,仅仅可能是说明这个内容领域你还没能写的,你应该更在意的是:找你真正属于你的内容细分领域。
6
调性,远比你想的更重要
为什么呢?
你可能也会很羡慕一些大号,似乎它们不管是发什么内容,只要不太差,随随便便就能整出一篇篇10W+,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手中握有大号,或者去到有大号的公司上班,自己也能分分钟整出10W+。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能成为大号,不是因为他们粉丝多,不是烧钱推广堆出百万阅读量,也不是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做好拉新留存就好,毕竟取不取关,权利还是在粉丝手里,粉丝真正喜欢的是大号们的独特的调性,而这份调性,我认为它远比你想的更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源于QQ空间“火星文”流行起来后,网络上的文字就越来越讲究“调性”。2019年开年,众多微信群里就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含咪率”,用来反映微信好友中,关注了咪蒙公众号的人与总好友的占比,调侃含咪率越高的人,其微信好友的质量就越差。
另外除了咪蒙“毁三观”文章外,再看看咪蒙团队的人员介绍,也很有调性:“咪蒙是最喜欢出卖老板的老板”、“宇宙第一胖网红”、“月薪五万的助理黄小污”等等,这就是调性的魔性,它代表着网络主流人流80S、90S、95S、00S想要给自己打的标签,它是他们在现实中不敢活成的样子。哪怕她道歉信声明公号停更两个月,我敢说也几乎没人会取关她。与其说这些人是关注咪蒙,不如说他们是关注了“调性”。
这里就跟“领袖”与“领导”的区别,是一个道理:说领导,是说在同一组织里带领你的人,是比你位高权重的人,说领袖,则是说你愿意跟随的人。贫苦战争时期,谁给我们饭吃,给我们土地,我们就跟谁,这是跟随“利益”;现在谁能发现我们的向往,给我们焦虑、浮华、欲望提供容器,我们就跟谁。
而调性恰恰就是这个社会浮躁的迷幻剂,有如日本姑娘躺在我们硬盘那样,是网络时代中唯一,能够满足我们的刚性需求,有如致青春所说的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川、河流那样词高意重。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不用按老方法,写什么内容,写什么方向,你应该多思考是:你要写什么样的调性。
暂时更到这,有空再更鸭鸭鸭~
欢迎各位留言讨论,点赞喜欢过百过千,我更有动力喔。
待更新内容预告:
7、低水平的文章才需要金句
8、你有什么理由不追热
9、敢于加入反对的观点
10、新媒体写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