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接城隍,我们户县人称接爷,这个爷不是平平常常的爷,而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朝大将军――纪信。当年为了助刘邦统一天下,他假扮刘邦被项羽抓到,被活活烧死。后来刘邦称帝下令全国各县城建城隍庙,纪信塑像为“城隍老爷”,以纪念他的忠义之举,至今被世人传颂。
接爷是我们户县北乡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它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得以延续,解放后,在1957年至1983年间被以封建迷信活动为名终止,1984年后,得以恢复。接爷既是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乡村的狂欢节。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王镇人,每年的接爷要是不去凑热闹,是件很遗憾的事。
小镇是坐城隍,游城隍是旗下十九个堡子每隔十九年一次的盛宴,所以每当哪个村子接爷,那可是相当的自豪。整个村子像是集体过喜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年的话题离不开接爷,拜年的话题多了一句:正月来咱这看热闹!大姑娘小媳妇个个精神焕发,就连老太太也会擦胭脂抹粉,扭起秧歌,毕竟十九年一次的盛宴,下一个十九年,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这项活动都是从先年的冬天开始,每个村子就像过年那样热闹。千百年来关中的热闹是离不开锣鼓的,锣鼓体现的是关中愣娃最豪迈最奔放的性格。户县北乡每年十九堡接城隍,少不了威风锣鼓,悠扬的锣鼓带着欢庆带着祥和,仿佛从远古而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围着锅台转的婆姨们也踊跃参加,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范,就连大老爷们也会情不至禁竖起大拇指连声称好。
每年的这一天,整个村子从天不明就开始沸腾了。每年的这一天,是每一个村子展示实力的地方,也是每一个参与者展示自己的舞台,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锣鼓震天,欢歌笑语。
记忆中第一次看接爷,是八十年代中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看接爷。也是从那次才知道,汉朝有个忠义之士,名叫纪信。关于纪信故里的版本,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在我们当地,传说纪信是我们大王王守纪家庄人,他的夫人是距离村二里外的什王村人。每一轮轮到这两个村接爷,王守村人会自豪地说,城隍爷回家了,而什王村人会开心说,城隍婆引着女婿熬娘家来了。
第一轮接爷是由当时的渭丰公社定舟村从真村迎接。提起定舟村,不得不说一个在近代史上很有名气的将军,他就是赵寿山。定舟村距离小镇二三里路,自古民风纯朴,人才辈出,赵寿山出自寒门,从小立志保家卫国,他是定舟村人的骄傲,也是户县人的骄傲。
言归正传,那天接爷,整个村道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时隔多年,第一次接爷不管是参与者,还是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每个人喜气洋洋,精神焕发。年味在敲锣打鼓的接爷队伍中愈发浓郁。那天,看热闹的早早起床收拾停当,带着一家老少去亲历期盼已久的盛宴,参与者更是激动万分,顾不得吃喝,一大早就为活动做准备,洗漱打扮,一个个身着节日的盛装,喜笑颜开,从黎明一直狂欢到夕阳西下。
提起接爷,有两个村子不得不说,那就是大王西村和小王店村。这两个村子自古世交。据村老人们说,旧时大王西村每年耍社火,都是小王店人抬社火。过去,社火芯子是固定在社火桌上,游行中由四个壮汉抬着四角,小心翼翼地行走,以保芯子上小孩的安全。抬社火不但苦累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因此,作为好兄弟的小王店人被大王人代代传颂。
关中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逢见兄弟有事相求,必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兄弟的事奏是额的事。小王店接爷,心怀感恩的大王西人岂能袖手旁观?因此,在户县北乡人的记忆中,小王店浩浩荡荡的接爷队伍中,少不了欢天喜地的大王西村人。自古到今,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好兄弟,小王店人在接爷前两天,男女老少齐上阵,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带着笑脸带着祝福,奔向大王镇,奔向大王西村。所到之处,喜气洋洋,人声鼎沸,鞭炮齐鸣。
接爷,迎接的是新春,是美好,传承的是忠信仁义,是每个村子十九年一次的鼎盛,十九年一次的升华。人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天地之间,敬奉神明,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国泰民安。她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是黄土地上一年又一年的狂欢。
配图――西安市摄影协会 李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