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文《看了84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才明白一个孩子能见到的最大世面,其实是父母》,感触颇多,就此浅谈这个话题。
随着9.1号国家对教育体制号角的吹响,整个体系可谓地动山摇,家长们更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不知所措。
其实,回顾历史,自隋朝开始有科举制度到今天,无论怎样更章移制,唯一不变的是父母正确三观的言传身教。
01:什么是好家教?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化教育,对于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你给孩子种下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孩子毕业,而企业却招不到人?
一了解才知道,很多孩子嫌离家远、工资低、工作累!这一切又都是家长潜移默化植在孩子内心的那颗种子。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即便有了家,培养出来的孩子肉体和灵魂都在漂泊。
少部分孩子,因为从小有像林徽因那样的父母一直的陪伴,不仅传承了好的家风,营造了幸福的小家,更用一己之力为祖国这个大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2:好家教培养好孩子
家教、家风的传承至关重要,让我们来看看好家风传承的结果。
❤️长见识
16岁,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游欧时,从父亲那听来三条“指令”。
而后成家立业,她将这三句期许谨记心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在孩子幼年之时,她就带着他们一起看书读报。讲米开朗琪罗、贝多芬;读《猎人笔记》、《战国策》。
还买了大量的书要求孩子去读,并且会以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理解来代替稚气的童话,像对成年人一样去陶冶孩子的心灵。
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自小就卓越出群。
闲暇的时候,林徽因便带着他们去故宫、天坛等地游览,见世面
夏天,她还带着孩子们一起游泳,培养兴趣,增强体魄。
其中最能影响一双子女的,是在艰辛的生活里,母亲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逆境,都压不跨,折不断。
全家因战乱从昆明逃亡至四川的小江村李庄,彼时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依旧挺着决心,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稿做补充、修改、润色文字。
❤️卢沟桥事变时,儿子问她:妈妈,如果日本人发打过来怎么办?
林徽因说:“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战时半流亡的日子里,一位母亲能够如此平静地向儿女传达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冷风中”的大义与家国担当,这是撼动人心的民族气节。
❤️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在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
林徽因告诉女儿:“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树立榜样,培养引导孩子成为时代进步的先驱者。
❤️反观现在很多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轻者游手好闲,啃老做长不大的巨婴。重者弑母败家,长恨无余生。
03:当父母的对了,孩子就对了
❤️再难,也要让孩子有知识。
去年,我们云南的贫困地区昭通出了一个“寒门贵子—林万东”,开学典礼上受到校长的表扬。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的家庭,85岁高龄的爷爷,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父亲,正在读书的3个孩子。一家6口人,仅靠母亲在省会昆明的工地做砖头水泥搬运工赚钱,母亲一人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简单生活。
即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父母亲也从没有想过让林万东姐弟三人辍学。也许正是他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和艰辛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更激发了林万东克服困难、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舍不得孩子吃苦恰恰让孩子自食苦果。
很多父母觉得过去我们吃了很多苦,现在生活好了,就毫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最近在各大影视平台热播的电视剧扫黑风暴,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不是剧情有多么的精彩吸睛,而是主人公背景原型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个被父母溺爱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黑社会。
法网恢恢,父母再大的爱也抵挡不了法律的制裁,最终亲手葬送了孩子的一生,一去不复返。
终其一生,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事情。
04:不断成长自己,做对的父母,孩子才有未来。
一位作家说过:“父母”这个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每位父母,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成长来换取孩子不堪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