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孩子说想要找我聊一聊,她来的时候脸色很差,一声不吭。我以为她是成绩没考好的原因心情不好,就自以为是,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一直走到公园里,她才开口了,她说爸爸打她。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我本能想劝解她爸爸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你好”。告诉她爸爸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责任不全在爸爸,她需要尽量跟爸爸沟通。
我又是一堆噼里啪啦,她更加不说话了。
我知道我错了,我完全是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在说话,和她爸妈的认知没什么两样,对她没有任何帮助。
想到这里,我冲口而出:“你爸打你,你就跑啊!”
她“噗嗤”一声笑出来。
就是啊!你站在那里,任爸爸打,你被打疼了,打成“内伤”,爸爸呢?越打越生气,越打越没有分寸,结果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事后大家都难受。
《孔子家语》里讲:“曾皙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皙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箠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
孔子教导他的“笨学生”曾参:如果父亲暴怒,想狠狠揍一顿儿子,做儿子的就要“走”——逃跑,要不然就是“陷父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
你看,不是我瞎说的吧!孔子都是这么说的。改变爸爸是很难的,明明知道他是错的,我们也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先保护自己。
“下次爸爸要打你了,你就说我要写作业去了,写完了您再打,行不行?半个小时后,他最多继续唠叨,不会再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