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早上起得有些晚,着急赶去驾校,一出门看见一辆摩拜,不禁窃喜,赶紧扫码骑走。这个窃喜让我发现,比起OFO,我更喜欢骑摩拜。
在共享单车刚流行时,OFO和摩拜几乎同时出现在昆明街头,这两款车我都骑过,对比发现OFO更平稳更好骑,而摩拜是实心胎,缓震功能差,骑起来又颠又费力,于是果断把好评给到ofo,出门骑车只选它。
现在,当我在路边着急找车时,我更希望出现的是摩拜。问了下身边的朋友,也都回答是摩拜,即使它没有ofo好骑。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高频使用后,与摩拜相比,ofo的坏车率很高。好不容易发现一辆车,结果发现或者座垫被拔、或者脚踏坏了、或者车链掉了、或者车轮没气,各种状况都有可能出现。发现坏车的次数越多,对于ofo的好感度就越低,并贴上“不靠谱”的标签,改骑摩拜。
由于摩拜几乎没有坏车,只要发现就能骑,骑上就能走,不需要检查车况,不用耽搁时间,对它从嫌弃变为信任。现在的情况就是,除非没有摩拜,不然不会选择OFO,它的车况不确定性太大,与“好不好骑”相比,“能不能骑”才是最要紧的。
对于单车用户来说,“能骑”和“好骑”是两大主要需求,但如果排个优先级,毫无疑问“能骑”才是第一需求。如果不能骑,那车子骑感再好也白搭,压根到不了目的地。
当然,如果“能骑”和“好骑”两大需求都能满足那就完美了。目前看来,作为新生事物的共享单车,“能骑”和“好骑”两大需求很难同时满足。而OFO和摩拜在产品设计之初,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OFO看上去和传统单车差别不大,只是加上了个二维码和蓝牙锁,骑起来体验感还不错,但太柔弱了,很容易出故障。而摩拜做了很多突破传统的设计,比如用轴承驱动替代链条驱动,成为一款不会“掉链子”的自行车,还有五幅轮毂、碟刹、实心胎、单摆臂技术等。
正是这些创新技术,让摩拜具有很强的耐用性,可以经受高频使用的考验,让“坏车率”一直保持在低水平,满足骑行用户的第一需求。当然,这些设计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舒适度,比如实心轮胎。
通过两款共享单车的对比,让我想起了“靠谱”这个词,在人我关系或物我关系中,如何定义“靠谱”?我想“确定性”应该是“靠谱”的注脚,由于较高的确定性,于是以往经验预判未来情况的正确率较高。
在做地产策划时,我经常要写营销报告,一到这个时候就容易抓狂。尤其是刚接触没经验、时间紧加上篇幅又长,经常会在细节上纠结,希望每一张P都写得完美,结果过去了大半时间发现才写了几页,还有很多内容没写。
后来发现,这个策略百分百错了,企图用战术的勤奋代替战略的懒惰。在这项工作里,“完成”是第一需求,其次才是“完美”,没有“完成”就压根谈不上“完美”,只有完成了才能修正调整,才有完美的可能。如果没认清这项工作的第一需求,在细节的完美上卯足了劲,可依然是个0。
只有满足了第一需求,才有不断迭代出更好的可能。再拿摩拜来说,在耐用性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并不间断地快速迭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停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