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执行,最终都得靠人来落地,而且还得是组织一群人来落地。怎么让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更加有效率和质量呢?就需要搭建与业务匹配的组织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呢?如果这个事情只有一个人来做,当然效率是最高的,一人说了算,决策就快。同时,自己实际去做也能及时收到反馈,及时做出改进。之所以有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就是因为从决策到执行,从反馈再到决策的闭环要经过很多人,甚至很多团队。跨越多个人甚至多个团队就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甚至误差,经过的环节越多,组织越复杂,延迟和误差就越大,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就越低。
那是不是经过的环节越少就越好呢?也不是这样,如果决策的环节太单一,往往可能会考虑的因素不全面,容易漏掉一些问题,或者错失一些创新的机会。另外,业务与业务之间如果各自为政,也无法在更大的层面起到协同的效应。所以,也不能环节太少,得让大家充分的沟通,才能保证决策的质量。
所以,决策环节如何来设计,就要见仁见智了,短期可以短平快,长期就要有一定的平衡。
说了半天决策闭环的设计,那么,到底怎么落地到组织里呢?就是设计组织的结构,通俗讲就是组织的汇报关系,以及一二级部门的设置。为什么像BAT、微软、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每一两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范围的组织调整呢?就是因为战略在变化,决策流程就要发生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就要变化。
举个例子,微软要聚焦“智能云和智能边缘”,就必然要把这个部门提升为一级部门。百度要All in AI,就必然要把AI涉及的部门提升到战略的位置,甚至放弃一些边缘的业务。战略是什么就要重视什么,就要把核心部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围绕这个战略核心来调整汇报关系,调整资源配置,让决策流和执行流顺畅。简单得说,就是要让一线的战士可以调集炮火,让一线的声音上达天听,因为只有一线的人才最了解战线前沿的实际情况。
反过来,我们通过组织结构图也就能够看清一个组织的意图,组织结构图就是这个组织的排兵布阵图,这是公司最核心的机密。战略发生了变化,排兵布阵就要变化。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在工业化生产时代,流水线的分工模式大幅提升了生产的效率。那时候,人只要做好一个螺丝钉就可以了。福特曾经说过,我需要的是一双手,为什么上帝给了我整个人。那个时候的管理把人当做资源来看待,就是要将一切变成流水线,人不要有思想。
但是,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每个员工做的事情,不再是机械的、确定的事情,而是需要员工进行思考的,需要知识辅助的工作。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生存已经不是大家生活的全部,大家更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要想提升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仅仅依靠流程和制度就不行了,我们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可以,管理要从关注流程转为关注人,关注人的行为决策,关注一个组织的行为决策。洞察人性变为管理的基础。
怎么在新的时代里提升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呢?华人管理大师杨国安曾经总结过打造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我觉得非常清晰的指出了一条可行的办法,他把组织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员工能力、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员工的治理方式。通俗来说就是员工能不能干,愿不愿意干,以及组织对于员工的支持够不够。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下一篇继续详细探讨。
最后,我们的组织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就像上一篇所说,复杂系统会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我们在搭建组织能力的时候,了解这些规律就会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第一个规律,所有系统都会存在熵增,都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和无序,要有优胜劣汰的机制才能让系统保持活力。对组织来说,就是要有流程、制度、奖惩和考核。第二个规律,系统治理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从博弈的角度思考,才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第三个规律,保持系统的多样性,才能预防系统性的风险。对于组织来说,就是要给创新留出一定空间,防止被破坏性创新所颠覆。
总结一下,战略需要具有相匹配的组织能力才能落地,搭建组织能力就是要让组织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和质量最大化,决策流的效率和质量依赖于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依赖于员工的能力、思维方式以及组织的支撑。最后,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搭建组织能力需要考虑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后面的章节,我们将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