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养者必先省察,有或未省,必有不存。
以前看过类似的建议:当你觉得自己抑郁的时候,可以去运动一下。问题是,抑郁的时候还能想到运动?这不是瞎扯么,还能想到去运动的人,他会抑郁?已经抑郁了,就断然是没心思想着去运动的。
当一个人已经陷入某种状态中,如何让他走出那个状态?靠他自己是没戏了,外人不一定能帮上忙,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置一个“开关”,If某种状态发生,then默认激活某种行为。
儒家教给我们的开关是:If有或未省,then存养。
有或未省的时候,这个人什么样儿啊?他想不开啊,为什么临交卷前我把答案改错了?为什么明明谈好的客户毁约了?为什么我明明只是想给孩子治病,但大家都说我在做营销?纠结啊,钻牛角尖啊,睁眼闭眼脑子里就琢磨着这件事儿啊。人都这样了,日子还过不过?
日子当然要过,钻牛角尖的时候,钻无可钻就会想到“该怎么办”,儒家就在这里等着你,怎么办?存,存心养性,格致诚正。想到格致就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信念指导行为,感觉自己无路可走的人,得先问问自己究竟相信些什么,相信朋友,无路可走的时候就还可以找朋友,相信金钱,无路可走的时候还可以打零工,相信天地之间有本源大道,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还可以顺着事情发展的规律走两步。
If…then之后呢?一般走一步之后就是走两步,多走两步就走顺了。儒家管这个叫“习而不改,以同于性”。
学?太简单了,大道理也是中文字写的,都能看懂。
习?不难,做一次做两次,兴致来了连续做一周。
不改,是最难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常,至死方休的不改啊。
想做到不改,关键在于把什么当做“常”,天天吃饭是常,是不改,偶尔一顿不吃是改,难受。吾日三省吾身,是把存养省察像吃饭一样当作“常”,偶尔没做是改,难受。
你把学习之前的日子当做常,偶尔习一下当做改?
还是把学习之后的日子当作常,偶尔回到从前当做改?
那个从前,是过去我们熟悉的从前;那个习而不改,是我们刚接触还没适应的未来。看得见的从前PK看不见的未来,你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