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林童话《汉塞尔与格莱特》中,兄妹俩因继母的逼迫,被父亲抛弃,在森林里迷了路,误入女巫的糖果屋,险些被女巫吃掉。最终,妹妹智斗女巫,和哥哥一同逃回家中。
其中“女巫”为孩子对继母形象的内心投射。儿童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破灭,因而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继而担心父母会抛弃自己,故产生“被吃掉(死亡)”的意象,呈现自己内心的恐惧。
在童话的隐喻中,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灵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不仅在童话故事中,即使很多现代的的小说与影视作品,都围绕着家庭对个人性格,乃至人生走向的深远影响进行描画。
比如,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从前我死去的家》中所写,对童年记忆模糊的沙也加,在对旧别墅整理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整理。本书远远超越推理小说的格局,在家庭问题对于人性层面的烙印,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亲人的爱,以后也不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领悟,对于渴望爱自己的孩子却总也抑制不住对孩子施暴的沙也加来说,痛彻心扉!
再如,美剧《我们这一天》中,瑞贝卡无法平静地面对母亲对自己的苛刻与挑剔;然而,在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她的强势与忽视,也终究造成了女儿凯特的人生悲剧。
甚至,对于原生家庭影响的探讨,点燃了互联网。是否“父母皆祸害”的争论让心理圈内、圈外人士都凑了个热闹,参与讨论。
然而,无论是口诛笔伐,还是尽力维护,亦或是保持中立,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家庭对于我们成就自我本身,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
诚如,约翰·贝曼(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所说,“家庭会塑造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而“人是通过家庭来进一步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
那么,探究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场探究自我心性发展的历程,就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良机。
作为家庭治疗理论体系之一的萨提亚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绘制家谱图。在一笔一划中,逐渐勾勒出自己对于童年成长经历的回忆,逐渐明晰自己惯有的行为与认知模式形成的背后动力,由此,拨开困扰现实的层层迷雾,重回内心深处,发掘自我成长的能量!
尤其是,一旦我们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在家庭模式中受创后,当我们成为父母,就有足够的力量来阻隔这份固有模式对于我们子女的伤害!
约翰·贝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我这么多年的家庭心理辅导的治疗经验中,人从自己原生家庭童年带来的旧有模式很容易限制一个成年人的人生态度。我希望每一个人能看清楚这个限制,同时看到自身所具备的创造潜力,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改变从来都是可能的,尤其是夫妻,创造和改变意味着自己孩子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塑成。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展出更高的自尊和价值感,只有这样家庭才可能走向和谐。”
让我们按图索骥,走出原生家庭的迷雾森林,走向属于自己和家人更美好的生活。
现招募萨提亚模式家谱图探索者10名,低价体验,120元/2次,一次绘制家谱图,一次分析解读,每次时间50分钟。有意者可电话预约。
电话:1318110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