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宁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jié、jí),唐朝诗人,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与唐朝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时间在变,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历史过去了几千年,我们也来到了现代社会,现代人早已习惯了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和轰鸣的汽车喇叭声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所组成的城市生活。
节奏快了,压力大了,心疲惫了,想放松了,却发现静不下来了。
现代人,离宁静真的太远了:每天车水马龙的交通先让人吵醒,当你行走在路上时,各种车辆发出的各种声音让我们头疼不已,到了晚上,人们更是兴奋,夜生活太丰富了,无形中我们的心已产生波动,想要去尽情的释放,尽情的放纵。。。。。。
然而,我们还没忘记享受生活,享受宁静。于是,我们躲在路边装修的不错的茶馆品茶,在咖啡厅喝咖啡,或者是去高档的会所去暂时消遣,或者去高尔夫球场挥杆几下,我忽然觉得,现代人生活的悲哀了。
看看王维为我们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风景吧!一场秋雨过后,空气清新宜人,将近黄昏,日落月出,此刻的松林是那样的宁静啊,能够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浣女从竹林归来,鱼舟在莲花中穿行。
我竟羡慕起古人来,那时的一切都不发达,人们的生活也很贫穷,但是人们却能安贫乐道,那时的生产力还很落后,但是自然环境保护的也是最好,没有受到人们的多少破坏。
那时的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风景如画,高山流水,绿树红花,景色绚烂迷人。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的文人大都选择隐居,首先是有好景色。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这些文人把名利看得很轻,就是为了能够做到内心和外界的宁静,才淡出红尘。
中国的庙宇和寺院,大都建在人眼稀少的高山地带,也是为了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修炼,提升自己。
现代人却是和古人相反,他们把自然地东西先破坏掉,然后再花大价钱和大力气去建一个假的景观,让人来看。当我们看到这些建的景观时,内心就觉得别扭,宁静谈何而来。
古人的生活简单,而我们活的复杂,在忙于各种事物时,发现宁静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们远离自然太久了,我们远离宁静太久了,我们总是会无缘无故的心烦,郁闷,焦虑,无法享受宁静带来的快感,恬静。宁静成了一些人的奢求,可望不可及。
也许我们注定悲哀,只能在古人描绘的景色中去放松心情,体会宁静。
人的脚步再慢一些,人的生活再简单一些,那消逝的宁静可能会再回来,不要让这个美好的词汇只是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