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904 字 11 图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曾先生嗜辣,说这是百味之王,正因为是王者之味,所以他味不易亲近。有些菜酸甜咸涩交杂,曾先生谓之“风尘味”,没有意思。辣之于味最高最纯,不与他味相混,是王者气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曾先生说用辣宜猛,否则便是昏君庸主,人人可欺,国焉有不亡之理?而甜则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秋月春风。但用甜则尚淡,才是淑女之德,过腻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谄媚。
这段精彩的见解来自徐国能先生的《第九味》,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就被他笔下的传奇大厨曾先生所震撼。辛弃疾说“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李安用一部《饮食男女》解读中国式家庭里的辈与欢成为经典,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说,离开在外打拼的日子,吃到外卖里的家乡味道就是思念家乡最好的仪式,对家乡味道的眷念是如同基因一样牢固而又可靠地烙印在一个人身上的东西。中国人好吃,懂吃,也把内敛不愿表达的深情藏在平凡日子的一粥一饭里,所以我们谈论美食的时候,其实谈论的是围绕着餐桌上演的人生滋味。今天安利10本美食相关的好书,减肥的同学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强,最好不要在晚上阅读哦~
《五味》·汪曾祺
从初中语文课本里一篇《端午的鸭蛋》开始,汪曾祺的作品就给我留下非常亲切美好的印象,也成了对语言文字魅力最早的感知,和其它美食名家的不同在于,汪曾祺的笔下,臭豆腐、豆汁儿、凉拌菠菜儿这些“难等大雅之堂”的食物也照样被写得充满生趣,汪曾祺的语言乍看之下平白如话,但细品又展现了一个看惯世事的老人的通透与豁达,难怪西南联大时期,大家在轰炸阴云下泡茶馆、嘎嘣嘎嘣啃胡萝卜的事情也能被他写得兴味盎然,什么叫大巧若拙举重若轻,大概就是汪曾祺这样了。尽管以下列举的几本书各有各的精彩,甚至不乏文笔更加精妙的,但我心目中写美食最好的,永远是汪曾祺。
《天下味》·唐鲁孙
唐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出身贵胄,又吃遍四方奇珍异味,能当得起“天下”二字也就不足为奇了。厨师行业里有句话叫“刀三火五吃一生”,意思是“刀工三年或可以成,而火候的精准掌握则需时间稍长,但真正能吃出真味,非用一辈子去追求,不是随便遇得上的”,唐鲁孙有福气亲历皇室生活,又恰巧是一个懂吃而会写的人,前不久看了一本小册子叫《皇上吃什么》,说实话那个时代的吃食和现在比毕竟有限,但中国人谈吃向来不会止于吃,风俗掌故、人物故事,曾经多少餐桌上的故事,又成为后人餐桌上的谈资……
《雅舍谈吃》·梁实秋
梁实秋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又见识广、又文笔好,写起吃来自然是勾得人食指大动欲罢不能,据说《雅舍谈吃》刚出版的时候曾经引发轰动:原来吃这件事还可以这么精致,这么讲究!这本书里提到很多现在已经渐行渐远的老北京吃食,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难免起了莼鲈之思,至于不知道的人,也能从中嗅到旧时的燕京气象,梁实秋是公认的一代文化宗师,这本书里旁征博引的各种故事实在是最好的睡前读物,可是慢着,睡之前读这本书,怕是真的忍不住要点个外卖了。
《第九味》·徐国能
开篇那段精妙绝伦的饮食见解就引用自这本书,但徐国能的一篇《第九味》里,精彩之处几乎俯拾皆是,他笔下的曾先生仿佛一位绝世的武功高手,对味道的精妙见解已经突破了普世意义上对饮食的要求,而进入到了一种哲学和禅意的境界。一般人只知“酸甜苦辣咸涩腥冲”八味,曾先生曾说:“辣甜咸苦是四主味,属正;酸涩腥冲是四宾味,属偏。偏不能胜正而宾不能夺主,主菜必以正味出之,而小菜则多偏味,是以好的筵席应以正奇相生而始,以正奇相克而终……”,至于那第九味的真义究竟是什么,作者说,“也许是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因为他相信,我很快就会明白”。不知道大家看完又会是什么答案……
《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多少人口水与泪水齐飞。甚至因为这个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吃货”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从贬义变成了褒义,作为本行业的从业者,能在职业生涯中搅起一次这样的波动就已经无憾了,到现在我还能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很多经典文案:才下舌尖,却上心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这本书中有许多陈晓卿更加个人化的审美和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质量不如《舌尖》,但是更加真实也更加接近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状态,写了很多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儿,很多漂泊在外的人有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料理图鉴》·越智登代子 著 / 平野惠理子 绘
聊完了回味无穷的,再介绍一本有趣可爱的小书,非常适合想要尝试了解料理入门知识的同学,这本书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各种料理的尝试,以及基础的料理制作手段,详细到“少许”究竟是多少、每种厨具分别有什么作用、怎么处理葱姜蒜、土豆莴笋等食材……如果你对料理有兴趣,但又不知道如何着手的话,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不过书里的一些菜谱还是写的有点简略,只提供大致的流程,如果要实操的话,可能需要一半靠猜测,一半靠理解着来,这样也好,可以充分发挥一下创造力。
《陕西小吃小识录》·贾平凹
这本书其实是出版社为了附会《舌尖上的XXX》,专门把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里有关吃的东西单独拎出来整理的一个文集,所以不纯粹写吃,更谈不上像很多美食文章一样有比较生动的做法描述了,贾平凹有一个在陕西流传很广的段子,似乎是说他为了吓退要他请客的朋友,曾告诉朋友陕西名吃“葫芦头”是猪痔疮,这个真的不是!好在这本文集里对西北的小吃做了很好的介绍,语言又特别有关中风味,陕西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地带,所以食物做法上也结合了西北风味和中原面食制作手法,想要旅行之前先了解个大概的话,不妨拜读一下贾平凹的作品。
《味觉现象学》·梁文道
梁文道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文学,而是以美食为圆心摆开的一道龙门阵,内容旁征博引无所不包,从美食谈到文化现象,谈到天文地理,谈到古往今来……写着写着觉得这样饱读诗书的文化才子都已经止于上一代人了,年轻一代因为网络的便利,再难找到这样的大才子接班人,梁文道这本书值得推荐还有一个原因:他依托五光十色自成一派的香港美食,香港的风华绝代成就了梁文道的舌头,不仅是品味美食的舌头,更是博古通今的三寸不烂之舌。
《随园食单》·袁枚 著 / 张万新 译
袁枚在买到随园之后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随园的围墙全部拆除掉,使得普通人也可以进入这座园林观赏游玩,凭这一点,他就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头子。这本书我在不同的文章里曾经多次提到,意识到很多人不想读主要是因为袁枚用的是文言文(虽然清朝的文言文已经接近于白话文),好在《随园食单》并不是因为文学性而著称,因此读翻译版也没关系,这本张万新翻译版文字清新爽利,没有多余的文字和刻意卖弄翻译技巧,此外文中增加了不少水彩插画,图文并茂非常耐看,相信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有耐心读完这本著作。
《唐朝穿越指南》·森林鹿
最后顺带提名一本比较有趣的书,《唐朝穿越指南》,文中有一部分写到了唐朝的吃食,也算是打开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扇窗口,优点是生动有趣比较容易阅读,缺点是语言太口水,文字质量有点浪费时间。但总体上来说通过通俗化的演绎让更多人有兴趣了解历史,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
感谢您的阅读时间
喜欢的话请多多分享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