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了两天,每天都睡到十一点多才睡眼朦胧地刷手机,无聊地追完更新的电视剧,然后起床洗漱,上美团点外卖,翻看一下超不过十页的书……继续刷手机。
今天午饭时候,和一前辈同事聊起个话题:什么时候才能把买的书看完。我打趣的说道,对于你这种学者型的人来说,读完可能有两种情形:要么你的藏书太少,不经读;要么你读的太快,不深入;以你的藏书,我估计能全部读到藏书的三分之二已经很不错了。他回应道:有道理。其实,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是在反问我自己,我一个1米宽、三层都不满的书架我正真看过的有几本?也不经怀疑起自己曾经刷过的朋友圈,一阵愧疚感涌上心头。
在其他人眼里,我可能贴着:年轻、努力、上进,工作好、爱学习、会摄影、能写文章,人缘也不错等标签。其实这些标签都是朋友圈的功劳。我自己扪心自问,这些通过晒出来的标签,让我感到羞愧,因为我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只会玩手机、晒努力的胖子。
我之前写过《屋中有粮、心中不慌》《高筑墙、广积粮》等一些自认为很鸡汤的励志“美文”,文章中一段段动情的、假大空的描述连我自己都感觉激动,可心潮澎湃过后呢?我还是不会去认真学习、掌握一项除业务外的其他技能,反而变成了只会上网聊天、反复刷屏的手机控;不会去静静地读一本书,哪怕十页以上都做不到,总会因为各种“小事”打扰,比如微信提示音响了、忍不住点开看,背痒了,抓几下,抓完背发现指甲长了,修一下,把脚趾甲也修一下,洗个手,掏出手机继续一阵刷…….咦!我不是在看书么?哎呀,十一点了,准备吃饭……一上午过去了,吃完饭,影视大全特推电影、一个下午又泡汤,反反复复,早上翻开的书到晚上还是在那几页徘徊。
中午我还在想,筹划写一篇关于知识恐慌的小文章,反复思考后还是推翻了,并在这篇文章来写吧!因为对于我,我经历的本就不是知识恐慌,而是“空虚文化”后遗症。写一篇文章,构思多少天,标题取好了,最后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一篇深度文章,要么积累不够,拼拼凑凑,像补衣服一样,预想多美的衣服,最终成了破衣烂衫;要么词语搭配不来,现场问度娘,反复调整,始终别扭得很;引用点东西,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事后一想,这不是前不久刚计划要学习而又搁浅的内容么。反思到这些,真想给自己两个大耳瓜子。
仔细想想,我所谓的努力标签,实际上是穿了件华丽的外衣,掩盖了不思进取;买本书发朋友圈,买来半个月不曾翻完一本的一半;写点小文章,发朋友圈,还时时刻刻关注点击量,而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在哪里;跑步发朋友圈,坚持不了半个月,还时刻关注微信计步器的步数、排名;拍得几张照片,生怕QQ群、微信群、朋友圈不知道,统统发个遍,而不去思考如何拍得更好,仅仅满足于当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华丽而耀眼的标签被一点一点贴上。这有必要么?其实真正努力的人不会大张旗鼓地去证明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故作姿态,毕竟时间会证明一切,也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反观我周边的人,计划要考人力资源师,证已到手;准备中级会计,正如火如荼;而我还在沉浸在历史中,反复翻看着只有我自己刷点击量的文章,看着只有我自己觉得不错的照片;刷着我自己觉得能让我“进步”的段子。
小米的boss雷军说过: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而我现在正在用迷惑别人的手法欺骗自己在努力,这种欺骗就仿佛在原地高抬腿一样,乍看非常有榜样力量,实则原地不动。
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与我有同样的经历,在原地高抬腿,看似很努力,却始终只是在原地踏步。此时此刻我在想,假如你与我一样,那么我们一起携手改变现状,向前奔跑;要是你与我不一样,那请你以我为反面,时刻提醒自己,切莫假装努力,骗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