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知道自己愿为何而死,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
你是否会为了追逐理想抛弃现实中的一切呢?
想象一下,有一天一夜醒来,你听说你的朋友,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原本过着优渥生活的股票经纪人,突然抛弃所拥有的一切,工作、财富、妻子、孩子,孑然一身到巴黎学画画去了,只因为绘画是他的理想,你会怎么想?
这是个神经病吧!
渣男!绝对的渣男!
人生除了理想,还有责任啊!
几年后你听说他在外过着颠沛流离,一贫如洗的生活,还曾经差点丢掉性命,你会怎么想?
活该!
这就是报应!
不吃点苦头就不知道回头!
过了很久,他成名了,他的画作成为众人的追捧,可你也听说,他百病缠身,已经去世了。
你觉得很可惜,他竟未能亲见自己的成功,同时心底又有一丝羡慕,他终究还是追到了自己的理想。而你呢,不可放弃的东西太多,真心热爱追求的事物却好像没有。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神经病渣男追求自己绘画理想的故事。
这本书出名到即便你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过这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由此理解了这故事大致讲的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然而,看过这本书的人却发现,书中根本没有这句话,故事的主人公,神经病渣男思特里克兰德,也从未纠结冲突,就毅然决然的奔着他的理想而去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无需思考。
还记得几年前那封火爆网络的10字辞职信,“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火花,大概无论怎样苟且于眼前生活的人,心中也有一片诗和远方的田野吧。
我们的内心都有这样的小火花,燃烧着,跳跃着,诱惑着我们奔向生活的另一面。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的大多数人,在度过一生后,却好象欠缺一点什么。一般的社会价值中,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但在有些人的血液中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内心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无视甚至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烦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跟植物一样,哪怕是被迫修剪成美丽的盆景,也依然执着的朝着自己原有的方向生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过,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忽视乃至扭曲自己的内心体验造成的,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而被囚禁的人,又怎会幸福?
看书时我一直在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如果有一件事,让自己愿意付出所有的热情,做到极致,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在世人眼中,思特里克兰德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一种不幸,他原本可以过着娇妻稚子在旁、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却非要走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困潦倒之路。但对思特里克兰德自己来说,想必四十岁之后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开始。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而言,他就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前半生他尽了对社会的义务,后半生他在绘画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当他的绘画完成,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他的灵魂也在绘画中得到了安息。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制定的还是由文化制定的。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人,或者任何被强迫的人,或者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人。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我想,思特里克兰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