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雪琴 幸福双翼资深导师
截止目前,贾玲执导的首部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超过45亿。
业界推测,贾玲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票房第一的女性导演。
我是在大年初三那天去看的电影,在有笑有泪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
这是贾玲纪念意外去世的妈妈的作品,更是贾玲内心深处最宝贵的力量呈现。
45亿的票房,是资本对她的认可,也是大众市场对于贾玲这些年努力的反馈。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从业者,也作为一个既是母亲也是女儿的角色,我最羡慕贾玲的却是另外一点。
那就是——从平淡普通的童年,到一波三折的青少年,再到如今功成名就的中年,贾玲的背后,都被爱包围着。
01
童年:家境普通、却被看见的“爱”
贾玲的童年经历,不用再反复说啦,想必借着《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大家对她童年成长的地方——襄阳,已经不陌生了(我跟她原来是老乡呀!)。
据说,电影上映后,很多人去贾玲拍摄的地方打卡呢。
贾玲的童年,家境普通,能力也比较平淡,就像无数个普通如我们的人一样。
但她很幸运的是,拥有平凡却愿意看见和尊重她的家人。
贾玲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有一个大她5岁的姐姐,从小性子比较野的她跟懂事的姐姐形成鲜明对比。
她贪吃又爱玩,但爸爸妈妈并没有因此拿她和姐姐比较,反而在无数细节中给了她很多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爸爸有机会就开着拖拉机带着她出去玩。
看到她对模仿声音有天赋、有兴趣,家里并不宽裕,但也给她请了个表演老师。
第一次高考时,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失败后她选择留在北京当服务员,为第二次高考做准备。
一个普通家庭出生、长得也普通的孩子,却怀揣着一个表演的梦,放到其他很多家庭,估计就要被各种“教育”了吧?
“也不看看自己啥出生,还敢做电影梦了?”
“咱们能力有限,你就踏踏实实上个普通学校就好了。”
“既然没考上,就好好工作过日子,别异想天开了。”
......
但是,贾玲第一次高考失败后,决定继续再战时,妈妈和姐姐都非常理解并支持她。
他们并没有用世俗的标准来教育或者要求贾玲。
仅仅是这样一份无条件的爱,就是多少孩子无法企及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
从小得到父母和家人无条件爱和认可的孩子,会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亲密关系模式。
这类孩子心底会充满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在他们未来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童年时期得到的爱,都会转化成力量,支持他们坚强迈过去。
这类人,很少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们在未来的家庭经营和工作中,也更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冲突和解决问题。
不过,现实难免残酷,家人都理解和支持贾玲的心是真的,但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也是真的。
家里一下子供不起两个大学生,姐姐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开始工作全力支持贾玲。
无论父母还是姐姐,都在家庭里给到了他们能给的看见和支持。
所以,就不难理解,对贾玲来说,她成功后最大的渴望就是跟家人共享幸福。
因为,她曾经从家人那里拿到了太多的爱和力量。
从电影中,也能强烈感受到,贾玲妈妈是一个普通、有点爱面子,但心底深处却对自己的女儿无条件看见和信任的智慧妈妈。
这也是贾玲往后的人生中,无论多少波折,都坚持初心的力量来源。
02
青年:一波三折、却被鼓励的“爱”
第二次高考,贾玲阴差阳错地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冷门的相声班。
虽然跟自己最初的表演梦有出入,但向来乐观的贾玲依然努力学习。
但是,人生总是比戏剧更加跌宕起伏。
在贾玲刚上大学一个月的时候,妈妈跟爸爸一起外出干活时,意外从翻斗车上掉下来永远的离开了。
妈妈的离开,对于这个经济本来就不好的家庭来说,更是巨大的精神打击。
深爱自己的妈妈突然离开,心灵上必定有很大的创伤,但生活只会不断推着自己向前。
心灵的创伤必然给身体带来影响,原本一直身材匀称、颇为清秀的贾玲,在母亲去世后的几年,整整胖了几十斤。
妈妈的离开对贾玲是巨大的打击,但也给了她强烈的动力去努力,因为她还有深爱她、支持她的爸爸和姐姐。
贾玲刚开始工作,没什么通告时,只能住在黑暗的地下室,那段时光是姐姐一直坚持接济她。
姐姐一个月挣1000,就会把800都给她。
这份爱和支持,让贾玲在无数黑暗的时刻里,都充满动力和勇气:“我要努力让姐姐和爸爸过上好的生活。”
这种努力,跟那种被家人的索求推着去挣钱的生命状态完全不同。
被家庭索求着去努力的人,是为了得到来自家人的爱而拼命付出的“努力”。
努力背后有渴望爱而不得的悲伤和愤怒,这种努力会削弱我们的内在力量,把我们变得充满抱怨、纠结和矛盾。
而贾玲这种努力,充满内心的是对爱的满满感恩,对家人满满的温暖之下的努力。
这样的努力,虽也辛苦但心里是暖的,虽有难过但背后是有支持感的,所以那些苦都是外在的苦,心里都是温暖和力量。
很多父母会比较执着于给孩子挫折教育。
以为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需要刻意给孩子营造困难。
明明可以轻松给孩子支持的,偏偏故意制造障碍,让孩子感受到痛苦、难过之后,再一脸满足地站出来“施舍”帮助,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这样的做法,其实跟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很多研究完全背道而驰。
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机构对不同背景、不同状况的五百多万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走向成功,对社会做出贡献,有的却没有。
结果出奇一致:那些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一种来自外界的隐形资产——家人给予的高度支持和爱。
哈佛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也开展了一项对孩子适应能力的研究,他们想看看是什么让孩子克服了严峻的挑战,却让其他孩子在困难前屈服?
最终发现:
适应力强的孩子的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孩子与给予他们支持的父母、照顾者或者其他成年人之间保持着至少一种稳定、忠诚的关系。
他们身边至少有一位支持鼓励他们的父母、照顾者或其他成人。
这跟心理学的理论遥相呼应:一个从小得到父母和照顾者及时响应和支持的孩子,面临挑战时会更有毅力和韧性,更能排除干扰解决问题,迈向成功。
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的积极和勇气,从来不是被监督、命令、威胁、考验来的,而是被爱和支持自然滋养出来的。
贾玲的青少年时期,虽然不是一帆风顺,却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一直得到家人和恩师的理解与支持。
这就是她坚持下去,最大的底气和力量。
03
中年:惺惺相惜、彼此支持的“爱”
步入中年的贾玲,多年努力开始有了成果。
她求学的时候,就遇到恩师冯巩。
在戏剧的路上,遇到相互支持配合的沈腾。
有人说,看到沈腾和贾玲的组合,就知道一定不会失望。
两人的默契和口碑,可见一斑。
而《你好,李焕英》的上映,让更多人了解到贾玲跟另一个人的深厚情谊。
这个人就是李焕英的扮演者——张小斐。
她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跟之前大红的杨幂、袁姗姗都是同学。
但大家对她的印象很少,而且都是跟贾玲一起表演戏剧的时候留下的。
贾玲和张小斐,在实现演员的梦想之路上,都经历了很多坎坷。
相识后,一见如故,相互发声、彼此支持。
如果说,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贾玲,是被家人和恩师“宠着”的。
那么,步入中年,事业起色后,张小斐就是那个懂她、宠她的人。
《你好,李焕英》的拍摄中,有一幕是贾玲喝醉后,张小斐把她背回家。
采访时,记者问背着贾玲是什么感觉,张小斐宠溺地笑着说:“还以为多沉呢!一点都不重。”
也正是因为跟贾玲之间,超越事业伙伴的情谊,让她对贾玲这部影片的用心用情,感同身受。
所以,她在影片中的一字一句、每个表情,都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真诚和爱。
影片上映后,无数网友都喊张小斐“妈妈”,她在影片中冲着从天而降的贾玲脱口而出的那句“我宝”,让人瞬间落泪。
回头来看,《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除了影视界的口碑和成绩外,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它的情感价值。
无论是贾玲作为导演的真诚,还是各个演员作为角色的真诚,充满着整部影片。
真诚才是永恒的,而真诚往往离不开心底的爱。
借助这部影片,贾玲好好圆了自己从妈妈意外离世之后的遗憾,对妈妈做了深深的纪念和缅怀。
同时,她也在电影中,让一些曾经帮助、支持自己的贵人,都用合适的角色主演或者客串——张小斐、冯巩、沈腾。
很开心,借助这部影片,贾玲和她的团队伙伴,收获了极好的口碑与票房。
而更让我羡慕和向往的,依然是贾玲那普通、波折,却一直充满着爱与被爱的生命之旅。
愿更多人,顺境或逆境,普通或非凡,身后都有爱与被爱的力量和支持。
图片 / 网络&视觉中国
※如无意间侵权,联系即删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