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抓学习,抓分数,抓名次,完全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孩子整天埋头读书,弄得性格非常内向,不出去玩,也不爱说话,一副呆像,可是父母看不到这点。
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父母就感到很骄傲。别人一问你孩子怎样,会很得意的回答“挺好的,重点中学,排名在第几名。”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可能已经积累下问题了。
往往孩子出问题大都集中在初二和高二这个阶段,他们过去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每天在课本上学习,也是比较枯燥的,到了高中阶段学业难度加大,竞争激烈时,孩子的内心会异常的压抑,他感受不到学习给他带来的好处。
孩子年龄小,对于父母的夸奖,父母的高兴都看得非常重要,因为那时的父母就是他的天,觉得父母的爱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
可是随着知识的更新,年龄的增长,也见到更多的人,发现取悦父母不是一件得意的事时,就会挑父母的刺,会跟父母对着干,想挑战父母的权威。
此时如果父母没有意识,还想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他,威胁、吓唬、吼叫的方式,那这个孩子要顺利走出青春期是很难的了。
他有可能因此用冷漠的态度回应父母,为了刺激父母,不再用心学习,可能把精力用在了打游戏等事情。当然也不单纯跟父母过不去,也有来自学习的压力,无处排解时,受到父母的压制后,造成这种冲突。
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没能调整行为态度,去做孩子的朋友理解他的困境,却还沉浸在他过去学习好,是老师们喜欢的好学生的回忆中,是极为不利于帮助孩子度过青春逆反期。
孩子从小的培养一定不是以学习好,分数高做为目标的。学习好分数高可能一路顺遂地考上好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但如果没有培养好良好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发现生活带来的乐趣,那这样的孩子走到社会上也是很难融入的。
现实里高分低能的孩子并不能有大作为这比比皆是。只重视成绩,不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家庭教育,实质上是把孩子的未来置于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劝各位父母在孩子尚小时,三五岁后要积极培养他的个性,做一个坚定而开朗的人,上学后不要总把眼睛盯在成绩上,要及时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并加以鼓励。
父母在孩子上初中前都要勤快些,不要太懒。这勤快不是事事帮孩子做,而是做好陪伴,到户外去活动,远离手机和游戏,让孩子的脑子灵活起来,手脚动起来,多和小朋友们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是不会有心理问题。
只有那种一动不动,整天埋头做一件事的人是很容易在日后心理暴发大问题的。
如果孩子喜欢读书,专注在书的世界里,也可以让他每天讲十分钟书里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考验了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时也是检验他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在家里讲了,也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听他讲,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是需要父母用心的,其实用心也只需要十来年,个性培养好了,后面就完全靠小朋友复制了,并螺旋似上升。
家庭教育是耽误不得的,一旦耽误没任何办法补救,而且影响深远。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十岁前教育培养。
多读书是正确的,但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不要读成了呆子,脑子不灵光就不好了。
原创文字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