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6

杨家太极枪:旧式军队中最后辉煌的冷兵器

作者:李通国

中国武术中的器械大多数都是从古代军队战阵兵器中演化过来的,只是在民间演练中逐渐增添了一些民间武技以及杂技、花法等杂耍技巧,使它们在脱离实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是杨家的太极枪是个例外,杨家流传下来的枪术没有个人演练套路,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由傅钟文编排的对练套路。这源于杨健侯大师是最后离开旧军队的武术家,杨家枪也是古兵器枪在旧军队中最后一次成建制地训练使用。其时,清朝军队开始编练新军,刺刀作为制式武器引进。

杨健侯大师,最后一批离开旧式军队的武术家

一  旧式军队中最后辉煌的杨家太极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京畿一带戒严,守卫北京的神机营被派遣到通州、山海关等地驻防,京师防卫力量骤减。战事起,正是用兵之际,载漪奏请在满洲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枪营、八旗汉军枪炮营等营内挑选精壮兵丁担任保卫京城的重任并执行一定的特殊任务。1898年这支队伍成为“武胜新队”,1899年3月,清政府将“武胜新队”赐名“虎神营”。

历过洋务运动之后的清军,大多都装备了火器,但是当时的火器发射效率还不是很高,所以冷兵器在军队中还广泛存在着。即便同时期西方军队在长枪上仍然安装了刺刀作为最后的防线,这种火器加冷兵器的战术结合方式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军队中还大量存在。甲午战争中与日军作战的“淮军”虽然拥有毛瑟枪、克虏伯炮,却没有刺刀装备,对全盘欧化的日军发起的刺刀冲锋,淮军没有装备抵抗,只能节节败退。所以自由喜爱耍枪弄棒的载漪在自己掌控的军队中也招募一些武术家来到军营为他训练冷兵器的刺杀功夫,杨健侯就是在载漪创建的大营任职。

作为一代太极拳大师杨健侯在军营中做武术教官,这让我们今天熟知太极拳的爱好者颇为诧异,太极拳体系中的兵器原来也可以做战阵使用。许禹生记述了杨健侯的军中之事“当中年时,与全佑庭先生出教万字队(即虎神营)团体练习之枪法,并太极十三刀法,不三日而成军,端王等颇异之,以为何神速若是也。”[1]

1902年虎神营解散。杨家功夫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经历了中国传统武术在军队中最后一次辉煌。甲午战争后,清朝军队开始编练新军,广泛引进刺刀,冷兵器枪逐步退出军队序列。

田兆鹏与董英杰演练杨家枪

二 杨家枪由谁传?

杨家枪术后世称为“太极十三枪”,杨澄浦第一次在他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编入,这是杨家军营中教习的枪法公诸于世的发端。不过他称枪术的名称为“太极黏黏十三枪”,与实际的枪法有所出入,因为十三枪法中除了黏黏四枪,其它九种枪法并非“黏黏”枪法。

“太极十三枪”为十三种枪法:开、合、发、崩、劈、点、扎、拨、撩、缠、带、滑、截等。枪法基本技术,突出“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太极拳技术特色,成为太极拳体系中独有的对练器械。武家、杨家传人均擅长此术。

杨澄甫在《太极枪得传历史序》中述说太极枪的来历,“有清溪洞,至洞口,内出两条金蛇闪目来奔,真人(张三丰)将拂尘一拂,金光随落,视之,原来是两根长条枪,约长七尺五寸,像藤非藤,似木非木,其性刀剑不能伤,绵硬如意,内生宝光。进内细寻有书一卷,题曰‘太极黏黏枪,有缘传世上,得了书中理,奥妙去推详。’”[2]。仍然是异人张三丰在奇异时刻得到的武术秘籍,这种杜撰张三丰的故事今人当然不会相信。

杨家所传的太极十三枪没有单人习练套路,其技术与武家枪术技法基本一致,说明了两家一脉相承,但是它们与今天陈家沟所传的枪法不同?杨露禅当年受教于陈长兴,陈氏枪应该与杨家枪相似才是。不过正如杨氏太极拳不同于陈氏太极拳,杨家枪不同于陈家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杨家终究有将近六十年在清朝军队中任职的历史,不同于陈家才是正常的。今天见到的陈家太极拳已不是陈长兴时代的功夫,它同样吸取了杨氏太极拳的一些特征,这在以后文章中论证。

田兆鹏与董英杰演练杨家枪

三 民间传承“枪”化为“杆”

杨家枪术虽曰枪法,但是在平时的演练中却是使用去掉枪头的“杆”,这种练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杨家练的太极枪,本来是有枪头的,只是因为杨露禅的二儿子杨班侯年轻时骁勇好斗,他的母亲母担心他惹出祸端,就把家里练功用的枪头卸掉,从此以后太极枪就变成了太极杆,杆法就是枪法。今天从流传下来的“杆谱”中使用的名称使用的都是枪法名称,练习方法也完全是枪术方法。

另有一种说法,杆法包含枪法和戟法,装上枪头即为枪,装上戟头则为戟,因此“杆”有更为广泛的使用途径。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说:“斯种扎杆,练法用法,含有画戟与大枪二种。近人若以之全为大枪者,实误。”[3]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组合而成的一种兵器,后来形制有所变化。曾昭然在《太极拳全书》中,介绍了杨澄甫对于戟优缺点的论述,“澄甫师常答余问,谓戟之长处在易于缠敌之武器,且易占便宜,而对盾尤能发展其效用,因其有回钩,使盾无法防御也。然其短处在头部颇重,如秤砣虽小,可抵衡秤头方面甚大之重量,故两臂膀劲力非甚足,极难使用之并臻于灵活也。太极戟之式及攻守方法大致与太极枪同,所异者缠戟方法耳。其法甚简,只一回钩、一铲戟及一横摆而已。”[4] 杨澄浦这样解释,杨家太极杆可能真包含了枪法和戟法,其技法也许超越了枪术的范畴。为了证明杨澄浦说法的真实性,曾昭然还在书中介绍了缠戟的三式动作。如此来看,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道听途说,却有真凭实据。

还有人猜测,清政府对民间习武多有禁忌,枪是军中兵器,亦当在禁习之列。杨露禅、武禹襄等醉心于武术的前辈们为枪为武器之嫌,弃用枪头,从而易“枪”为“杆”,一直沿袭使用。这种推测可能是有根据的推论,至少我们确切地知道,杨健侯就在“虎神营”中教习士兵练习枪术的事实。

岁月久传说多,真实的情况已经无法在历史足迹中寻找端倪。无论是称为杨家枪法或是杆法,它们都是枪术的基本技法,表现为杨家枪法的基本技术特征,一如杨家拳术长于“抛摔”技巧,许杨家枪术也有自己的“绝招”。

田兆鹏与董英杰演练杨家枪

四 杨家太极枪的形制与技法

杨家枪是什么样子?杨澄浦在书提到过“历代用武莫不以枪为先,有铜枪、铁枪,自古名称甚多,长短不一,长有一丈余的,八九尺的,惟太极枪长七尺五寸。”[5]明清后长度换算关系与今天已经相似,算来太极枪长度应当是两米五左右。

杨家太极枪动作归纳为十三种。这些动作,是技法,也是练法。这则见于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书。

太极粘黏十三枪,包括四散枪、粘黏四枪、掷摔四枪、缠枪一路。

太极散枪:第一枪 怪蟒钻窝;第二枪 仙鹤摇头;第三枪 鹞子擒雀 ;第四枪 燕子穿帘。

太极散枪解:第一枪 分心就刺似怪蟒;第二枪 仙鹤摇头斜刺膀;第三枪 鹞子扑雀刺足式;第四枪 飞燕投巢刺面上。

“粘黏四枪”,《太极拳使用法》中没有名目,只有对动作技术的图解演示,由图解可见,“粘黏四枪”与“四散枪”类似,都是以“刺”为主的双人攻防练习。

“掷摔四枪”,其名称为“采、挒、掷、铲”,有图解,它主要是对于“刺”的防御反攻之法。以 “采枪”护胸,“挒枪”护腿,“掷枪”护肩,“铲枪”护喉。

“缠枪一路”取粘黏连随之意,以不丢不顶,轻灵缠绕为用,乃千变万化之总理。

杨澄浦在书中说:此枪更有轻灵变化内有万千变化,总归一理,为缠枪。外人看是一路式,不知里藏八卦,内含五行。散枪内可用,粘黏枪亦可用,掷枪亦可用。知八卦五行十三枪,天盘地盘内里藏。[6]“缠枪”类似于枪术中的重要技术“拦拿枪”,是防守的技法,贯穿在进攻性技法中,这里对左右缠枪的重要性给予了一再的强调。

五 杨家太极枪传统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那么,这些枪法是怎么训练呢?是否如我们今天一样,是以完整的套路形式进行练习吗?杨澄浦在书中给了明确的回答。“此四枪皆二人单练使用的要法子。甲乙无论先后,皆可一式一式单练,各不相连。”显然,杨家枪法在杨澄浦传授时仍然是两个人的对刺枪的枪法攻防训练,一式一式单练,各不相连的实战演练。

枪法技术攻防娴熟了,如何通过训练提高个人功力和实战性呢?杨家自有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

单人用功法。预备式:双手持枪,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足成骑马式。

第一式:右手以意会气,将枪直搠向前斜上方,前足作弓式。右腿直线,足跟不可欠起。此练习,有马步持枪,蹬腿成弓步的刺或扎枪,古时的实用性兵器练习中,弓步马步都不像我们今天武术套路中要求那么规范,而是重心较高。“足跟不可欠起”就是今天要求的“弓步不掀起脚跟”,武术动作的要求来源实用性要求自不必说,因为足跟掀起蹬腿用力就不充分,古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规矩,我们今天必须遵从才不至于脱离武术的轨道。

第二式:将枪合劲抽回,往下扣。身法往下坐,提顶、悬裆,为太极之练劲。然后换劲,左手亦可练二百式。左右之力可以平均身体一样发达。

第一式第二式一搠一回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回合。强调左右练习可以平均身体一样发达,杨澄浦的思想也可能是世世代代的武者的思想,他们是从身体发展角度的思考。从战场使用说可能不分左右同样练习可能会使一个军人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从现代技术训练角度看,左右同时练习也有助于优势方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的前辈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思想。

可以找一茂盛树林内,每天练一次。练法:骑马式,双手持枪,粘靠树上,直去一百式,亦可上下刷劲一百式。左右皆可练习,不可用刚劲,可用粘劲,工久树枝可以摇动。

这里所说的练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单人练功法和双人对练法。

单人练功法。最基本的就是“抖杆”,或称“扎杆”、“捅杆”。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所传,仅有二式,一搠一扣,都要发劲。要求周身之劲直达杆头,发出之劲,使杆身从尾部起,直抖动至杆头。功力强着,可将对方近身器械抖掉,或将对方连人带枪逼出丈外。这似乎是神话般的夸张之说,杨澄浦也怕人不相信“人重有百斤,如何能掷出丈余?此非邪道迷信,功久自知,人人皆可练到,方信非说谎言也。”杨澄浦的父亲杨健侯就在兵营里做教练,我们今天所说枪术的实战性自不必说,或许古人用于切身实战的枪法真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我们常常以我们狭隘的见识揣测古人的功力了!

太极杆之双人对练法。亦称“黏杆”、“扎杆”、“缠枪”等。主要练习粘黏劲,为杆法应用之基础。分“双人平圆黏杆”“双人立圆黏杆”、“双人活步沾黏四杆”、“双人活步沾黏十三杆”等,双人用杆子互相攻防,互发互化,连续不断,类似太极拳的推手散手练习。黏杆功夫练习愈深,两杆相遇圆圈愈小,两杆接触,毫无声息。功夫浅者,则圆圈大,且有棱角,两杆常有相击有声。

单练对练用功纯熟,又变化出多种组合方法和随机应变的使用方法。

有三转九花金鸡乱点头(身前后合劲);遇敌必胜回马枪(败中取胜);八步赶船追命连环枪(足尖点地);拔草寻蛇枪(两膀左右分劲);纷纷瑞雪梨花枪(练此不易);绞龙摆尾扫地枪(在腿腕);太上压顶枪(此枪自上而下);圆转如意枪(从心所欲)。十三枪外变出八枪,用功日久自得之。”

“你枪扎,我枪拉,你枪不动,我枪发。你枪来似箭,我枪拨如电。你枪金鸡乱点头,我枪拨草寻蛇也不善。”

杨澄浦提出的这一枪术训练法,可以称之为模拟训练法,作为一种辅助练功方法,尽可能地接近实战,以冀训练能够事半而功半的目的。杨澄浦父亲杨健侯尤其擅长枪术,在自己的绝招训练中也使用了相似的训练方法“其练习法,常以枪杆黏贴青蕨(植物名)身,扯斯其皮,久之遂能以枪贴敌枪而掷之矣。”[7]总之,古人为提高枪法的实战能力也是想尽办法,因为那正如戚继光所说,是杀敌保命的勾当,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六 董英杰继承杨家枪

董英杰是杨澄浦的直系弟子,深受器重,参加了杨澄浦《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编写。他的枪法继承了杨家原汁原味的枪法,至于能够练习的何等高度,全在个人的勤奋和造化,当然还有大时代的环境。在民国时期习武的董英杰已经不可能在杨家枪术的实战上能有多大的作为了,古兵器枪已经远离了战场,纯粹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只有在同样志趣的武者中较技以娱乐了。在《太极拳释义》中董英杰对于太极十三枪的叙述为:

第一枪刺心,第二枪刺腿,第三枪刺膊,第四枪刺喉(以上为粘黏四枪)。

第一枪刺心,第二枪刺膀,第三枪刺足,第四枪刺面(以上为四散枪,总上八枪为体)。

第一枪采枪,第二枪挒枪,第三枪仍枪,第四枪铲枪(以上四枪为用)。

第十三枪为缠(即如司令,万法可用)。

董英杰没有改动杨家传授的枪法,在理论的叙述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武感受描写得更为细致具体。粘黏四枪和四散枪的描述方法是否妥帖,可以比较杨澄浦所传悉心体会。与董英杰同代的李雅轩也是杨澄浦的直系弟子,所传“太极枪十三法”在名称上稍有改动,把“平刺胸口,斜刺膀尖,下刺小腿,上刺咽喉”称为“四粘枪”,把“怪蟒钻心刺心窝,仙鹤摆头刺膀尖,鹞子扑雀刺脚背,飞燕投巢刺面门”称为“四离枪”。可能如董英杰所说“自古拳术名称本无一定,多数以形取名,以义收其功效”,名称为象形取义,本质才是重要的,他们在枪术形式和训练方法上似乎没有做出太多的改变。出生于1894年的李雅轩和出生于1897年董英杰在清末民国初年中乱世中长大,可能还有强烈追求拳术实用之心吧,也可能是对师父的技艺的尊重或者出于实际的需要,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揣测的。

七 傅钟文编排杨家枪对练套路

至傅钟文所传“太极枪十三法”,十三枪由单一的枪法已经改编成为连续的双人对练套路。这是杨氏太极枪一次重要的转型,由单个动作的训练向连贯练习的套路迈进,杨氏太极枪实现了套路化,但是还仅仅限于双人的对练套路。

傅钟文是杨澄浦的侄外甥女婿,14岁到上海后一直跟随杨澄甫学拳。杨澄甫在广州、南京、芜湖等地授拳时,傅钟文都作现场示范,足见杨澄浦对他的器重,也说明他的太极拳功底不凡。傅钟文在新中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一般太极拳家所不能比拟的,他把杨家太极枪套路化,是时代需求。

结语

杨家太极枪,从杨健侯—杨澄浦—董英杰、李雅轩—傅钟文,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演变历程,杨家枪法由枪变为杆,由没有套路的枪法演变为套路化枪术,其名字、形制与方法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都与时代政治文化生态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军队中使用过的杨家枪法,是中国武术传统兵器中最晚退出使用冷兵器军事序列的兵器,杨健侯也是旧军队中最后的武术家,他多桀的命运演绎了武术家在军队中最后的辉煌,他们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尤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不能以今日所能够见到的杨家枪法去揣测杨健侯时代,甚至于更早的杨露禅时代的杨家枪法。

注释

[1] 许禹生.健侯先生传.《体育月刊》1938年第5卷第4期(北平市国术馆发行)

[2]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69

[3]曾昭然.太极拳全书[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87

[4]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上海国光书局出版1949

[5]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87

[6]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382

[7]许禹生.健侯先生传.《体育月刊》1938年第5卷第4期(北平市国术馆发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189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7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85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03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05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2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9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6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8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5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2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5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72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