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起来很累。若不是诺奖作品,这类题材的书籍,恐怕很难涉及。大概是对于同一类性别命运的怜惜,居然看到悲痛不已的地步。
女人的战争,向来与英雄无关。女人创造生命,若非捍卫国土,怎会用英雄的字眼去替代对生命之爱。英文名《WAR’s Unwomenly face》,不喜欢中文版翻译的书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多年职场,我崇尚男女平衡平等,甚至在某些环境下有非性别区分的意识存在。但战争,在战争中,不能如此考量。作者认为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女人,女性的精神特质由内而外被破坏。苏联参加过二战的那一百万女兵几乎被遗忘在战争的记忆里。看过《兵临城下》《无畏上将高察尔克》等战争题材电影。大部分战争的视角是男性化的,行装或者武器,前进和后退,绝望或者恐惧。仿佛战争就是男性化的,女人不够刚强,在残酷的战争中令人难以直视,如一地娇艳的花朵在炮火中飘摇,那是何其残忍的毁灭。甚至,在现实无数的战争中,女人都是牺牲品。那些是难以面对的残酷痛症,也许这就是各种战争的记录很难正视女兵的原因。
这本书,是以女兵的视角看待战争。许多普通女孩在花季遭遇战争,年迈的父亲或者年轻的哥哥和爱人牺牲了,于是,擦干眼泪,默默地走向前线,为了捍卫母亲,为了逝去的亲人和爱人。女人几乎是战争的底线,作为医护,通信接线兵,也有狙击手,游击队员,侦察兵,坦克兵,高射炮手和飞行员。残酷和艰苦的战地环境使女人变得坚硬勇敢,也格外衬托了一个民族的坚韧,只是战后,隐藏了起来,历史善于记录胜利而遗忘痛苦。英雄主义终究不是女人的思想主题。没有文学渲染的采访文体,用平凡的语言描述生与死,泪与血,情与爱。
爱才会永恒,而不是胜利!
过去曾好奇,战争中人们为何会为了某种信仰而情愿赴死,没有相同的环境与立场,难以理解那是一种怎样果敢决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在有书,有用笔记录的作家,真实的再现了一个鲜血淋淋却又温情脉脉的时代,若非为了爱,怎会上战场,因为太弱小,所以更强大!战争是非正常的社会形态,但那时人们内心很纯粹,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和平的社会形态,我常有满心苍夷的失落感,内心更是藏着一个弱小而胆怯的灵魂。倘若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通平凡的女子,需要去前线,保卫祖国,你会怎样?
我会因为胆怯而难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