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工作室教研活动心得
余映潮老师71岁了,在讲座中他说,趁着年轻多做事。大家都唏嘘不已,七十一岁的余老说他要趁着年轻多做事,让我们情何以堪。谁还敢说自己老!
在评课过程中,余老用电脑速记整个课堂环节,并理出课堂流程,写下详细的点评。我就坐在他旁边,看得清清楚楚,佩服的五体投地。速记课堂流程,需要快速打字的能力;当时点评,需要超强的分析整合能力。这些,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做的游刃有余。而且是整整两天,六节课,所有的评课材料加起来两万多字。
“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一点都不错。余老在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教学文章1700余篇,出版18本专著。这些丰厚的积累是他在评课的时候游刃有余的源泉。就像一个身怀绝学的武侠高手,看一个刚入门的学徒,一招一式,花拳绣腿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
这两天我在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他说:“发展自己才是每个人真正的大事”,“每天做一点,一直向前走”,“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余映潮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71岁了,依然坚持,所以他攀上语文教研的高峰,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景致。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愿望。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不想把课教好的?但有时候确实是心有余力不足,比如要讲一件公开课,我们会焦急的睡不着觉,查找各种教案,看视频,整合手里的资料,设计教学,可是,课堂却不想我们想的那样出彩。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水平不够高,积累不够丰富,没有自己的构思,角度不够新颖……所以,我们都渴望成长。渴望像余老师那样,把课上的简洁明快,轻松高效。
怎么成长呢?
我相信两天的教研活动,大家从余老师的讲课评课和讲座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吧!如果能把触动变成行动,这就是成长,比如我在认真地读余老的书。
余老个人格言就是:耐力是一种智慧。他用耐力完成了一千多节课的听课记录;一百多节课的教学演示;坚持几十年的资料阅读;几尺高的写作手稿;一千多篇的论文发表;十几部书稿的编纂;23年中考语文命题;上百套各类语文试题的编纂……我们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一项,就不得了了。所以首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坚持,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成长首先源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辛苦的过程,前提必须是用心。用心备一节课是积累,用心读一本书是积累,用心查阅资料是积累,用心研究一个小专题也是积累。积累在工作之中,也在工作之外。长年累月的课堂教学,再不思考的人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教学收获,这些收获可能不系统,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它渗透在你的每一节课里,跟别人的教学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果能够注意积累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加以梳理,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其实就是论文了。工作之外的阅读,更是一种重要的积累。
成长源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学校,学习的机会很多,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在学校学习,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深入思考践行,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这次余映潮工作室教研活动,相信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我们有没有深入思考,化心动为行动呢!关于教材研读,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学到很多种教材研读的方法,对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关于评课,余老师的评课方法,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深入思考,运用到以后的评课当中,也是一种提高。关于教学,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更是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模仿应用。
成长源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每次学习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听的时候很激动,想想很冲动,过后一动不动。行动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最佳动力。这一点,杨校长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她总是能把想法变成行动。读书坚持了几年,早上五多起床读书,中午带学生读,晚上听讲座。几年的坚持,练就了经典脱口而出的能力,令人敬佩。余老师是教研员,他是从五十以后才开始上课的,四十多年来了,上了多少经典课例!如果我们能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去研究教学,几年之后,一定会有质的变化。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任何时候都不晚。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生因成长而变得丰盈。希望每个人都能不断成长,不断收获成长带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