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
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
而孩子的表现更是让妈妈抓狂。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在我看来,孩子之所以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是因为在他的婴儿期(0-1)基本信任没有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孩子处在无能,无力,无奈的三无时期,需要家长给与无条件的爱和稳定的成长环境。凡凡的妈妈由于远嫁和紧张的婆媳关系自己内心焦虑烦躁,这样的她不但不可能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关心,还总对孩子说“不要你”这样吓人的话。加上大人间相互争吵的氛围更不可能给孩子稳定的生长环境。这就使得幼小的凡凡一直处于极度的紧张与不安中,而根本无法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只有靠一直腻在妈妈的身边来确保妈妈没有把他丢下。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对于孩子来说,关注就是全部。凡凡捣蛋也好,怪叫也罢,无非就是想要引起妈妈的关注,想要妈妈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可想而知一个整天把精力花在婆媳斗争和夫妻争吵上的妈妈,是不可能真心,用心去关注孩子,陪伴孩子的。当他打翻水杯或做了其他“坏事”时,妈妈肯定会来批评他,但即使是批评也确实是注意到了他,他也就达到了受到关注的目的,下次当然还会再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求妈妈的关注。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凡凡5岁,正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在他这个年龄段主张用严刑峻法去控制别人。与小朋友发生矛盾,认为小朋友错了,就会想要动手去惩罚人家。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自己的道德判断,认为大人的话,大人的做法就是全部。当他做错了事情时妈妈就是这样打他,惩罚他的,他自然认为这样用同样的方式去打小朋友也是应该的。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凡凡常常在家里随地大小便也许是因为在幼儿期(1_3岁)该训练孩子自主大小便时家长没有做好。也许一开始孩子不会做,妈妈没有给与足够的耐心和引导,而一味的指责孩子笨或者脏。使得孩子在自主对羞愧的矛盾上没有处理好,长期处于羞愧中就降低了自主性。当孩子5岁还出现这个问题时,妈妈也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不去找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不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却一味的靠打骂来解决问题。孩子很无助不停的说我错了,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改正而一再的错误下去。
总结一下,也许在几天以前,我看到这样的案例还会觉得凡凡的妈妈很可怜,甚至很同情她独自一人远嫁他乡,无依无靠,又碰到不讲理的婆婆和不作为的丈夫,内心无助焦虑,养孩子的重任都落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把孩子带好,一切似乎都对她不公。但是这几天学习了陆老师的课程再来看这个妈妈,觉得她除了可怜更多的是可悲和可气。
首先面对婚姻和育儿她是无知的,她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反而是盲目的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与婆婆和丈夫的争吵中,在这样的斗争中伤害了自己,更牺牲了无辜的孩子。其次她对自己人格上的缺陷毫无知觉,是无明的。培养孩子用的不是方法,而是自己的人格。孩子对父母的三令五申和大道理往往听不进多少,而是对父母的言行举止所受的影响更大。从孩子打人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她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简单粗暴的,而不是用心陪伴的。
也许面对现在这样的局面她会自怨自怜,会觉得是婆婆的无理和丈夫的无为才导致孩子这样的行为和这样的家庭关系。可我觉得,除非她能真正的面对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客服自己性格上的无明,努力学习填补自己的无知,不再把与婆婆的斗争当成生活的重心,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才能使家庭关系从根本上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