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的问题
百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这句话从葡萄酒爱好者口中说出来的时候,通常是预示着他已经从入门级开始向痴迷阶段大步跃进了。你会发觉他喝酒开始讲究,买酒有了自己坚定的选择,出去吃饭也要自己带酒,大声叱喝服务生为什么不拿更大形状的杯给自己,喝什么酒一定要用什么杯,最后不可避免的自己会带上杯出去喝酒了。
酒杯对葡萄酒来说真的这么重要么?
大家到网上搜索一下,肯定会看到太多的文章教人,说喝葡萄酒一定要用高脚杯,是否专家看的就是你拿杯的手势;而且玻璃杯不行一定要是水晶杯,轻薄、透明,便于察颜观色,千万不能有色彩、修饰和花纹;然后就是杯子的形状和大小,对酒香的挥发和凝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杯口的线条和弧度,更能决定酒液流入口腔的角度、流到舌面的位置,从而影响了酒的味道以及对酒的感受。因应这套理论,世界最著名的水晶杯品牌奥地利的Riedel公司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系列的酒杯之选(或许这套理论也是他们推出来的呢),于是,为不同的产区设计了不同的酒杯,为不同的葡萄品种设计了不同的酒杯,甚至还为人设计了不同级别的酒杯侍酒师系列、大师系列等等,成为酒杯中的奢侈品,价格昂贵,被尊为酒杯中的劳斯莱斯。
有这个必要么?喝葡萄酒对酒杯的选择竟这么严格?或许你会问。我想,那要看你对葡萄酒的讲究程度了。“礼仪所要求是正确,而感官所要求的只是合宜。”美国葡萄酒专家马特.克拉玛是这样说的。就杯身而言郁金香形、圆底高身、杯口收拢,基本上就是一只合宜的酒杯了。
当然Riedel的杯子我也喜欢,只是并不认同他的这套销售哲学,葡萄酒杯和酒的风味之于产地、品种、饮者当然互有影响,但绝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同一瓶酒,用不同的酒杯品尝,你会以为自己在喝另一瓶酒。”Riedel的主席常常这样宣称。真的是这样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器的酒杯赋予了葡萄酒能够被感官感觉到的形式,使得酒的风味、品质被我们知道。不是说相同的酒会因为不同的杯而有了不同的味道,是因为不同的杯空间形状不同因而呈现出来的酒的面目才不一样,酒液的随器赋形,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挥发的程度、酒杯的高矮胖瘦对香气拢聚的影响等等,是这些造成了香气和口感的差异,但这差异只是即时的、当下的差异,而酒的香气、口感的呈现是需要一段时间,酒的品尝也是随时间行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看,消除了时间差之后,其实无论怎样的杯就酒而言我们并没有错过什么,也不会损失什么,都能够喝出酒能够给予我们的全部。
葡萄酒是无所依赖的,就好像情场老手一样,知道在不同的杯子里面如何表现自己,同样也知道在相同的杯子里如何呈现不同的面貌。
哦,这样啊,那么万能的酒杯会有么?当然,我有我推荐的,我有我喜爱的,有机会一起喝酒再告诉你。
开始时葡萄酒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事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By 百尝)
百尝简介
20世纪90年代,在香港进入葡萄酒行业,拥有二十余年的餐饮从业经验,为资深饮家、专栏作家、国家一级品酒师、葡萄酒学者。
2000年,以“山巅一寺一壶酒”的ID在网络撰写酒类文章,并为国内、香港葡萄酒杂志撰稿,广为各大葡萄酒网站转载。多次作为评委参与酒类杂志、酒展、媒体组织的国内、国际葡萄酒大赛。
2004年,在《深圳商报》副刊“文化广场”,撰写每周一期的葡萄酒专栏,一写十年。
2006年,合伙创办以旧书和葡萄酒为主题的书吧:“尚书吧”,成为深圳的文化地标;2008年,获“中国十大最美旧书店”荣誉;2009年,中华书局为出版《尚书吧故事》(作者:扫红)。
2012年,合伙创办香贝田酒业,经营勃艮第精品葡萄酒。
2013年,出版《葡萄酒入门》,凝结二十余年的品酒经验,勾画葡萄酒口感结构图,创立评分标准,让任何人都可以为葡萄酒打分。
2017年,出版“闻香识:葡萄酒笔记丛书”4本:《鼻舌之争》、《风中有六百四十八种味道》、《酒恶时拈花》、《邂逅:或是一次对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执掌中喜酒业:首席运营官、产品总监。
本文由沈佳玢(偈玎)编辑,更多请关注《美酒评论周刊》: wine_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