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从骨从豊。骨头、骨骼好理解;豊要讲一讲。
豊(lǐ)同豐(fēng)。《玉篇•豐部》:豐,大也。俗作豊。
豐,甲骨文,像豆中盛放着物品的样子。豆,是一种高足器皿;所放物品,有人说是两串玉;有人说是树苗。玉串也好,树苗也罢,意思都是指财富多、数量大。
《说文》:豐,豆之豐滿者也。
豊与豐相同,《说文》:豊,行礼之器也。古代祭祀时,器皿当中盛满了祭品,所以许慎说是礼器。
丰,也有甲骨文,《说文》:艸盛丰丰也。是草茂盛的样子。“丰”与“豐”通用,后来两字合一,选用丰字。所以两者不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丰收、丰盛、丰富、丰盈,还特指体态丰满。
弄清楚了豊—丰的关系,再来看體—体。
體、体,原本是两个字,“体”是愚笨之“笨”的本字,意为愚劣、粗笨;體字曾出现过“骵”“躰”等俗体字,“体”也是其俗体字之一,取义體为人之本,后世通行用“体”,本义:身體。
这是金文體,甲骨文中未见體字。體,也有写作軆、𦡊的,从骨、从身与从肉表义相通,跟豊、豐(丰)会意,表示骨骼肌肉众多且丰满,从而构成人体。
所以《说文》體:总十二属也。段玉裁注,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很显然,首、身、四肢便是人体的全部。
值得注意的是,體(体)是身体外部所能看见的各个部位的总称。
于是,凡有形质的万物,其本身或全部皆可谓之“体”,如物体、固体、液体、形体、体积、个体、全体、主体等等。
本无形或较为抽象之事物,其外在总体表现形式,亦可称之为“体”,如事体、国体、政体、体统、体裁等等。
体,身体,全身的总称。汉字取象源自人体的,仅《说文》中,人,部下收字244+重文14+部首共259字,其下又演化出难以胜数的汉字。说文小篆构形分析表明,构字量最大的10个成字构件中,6个与人相关:人、心、手、言、女、口。近取诸身,就近取人自身之象来观照世界,成为汉语思维的认识扩展之道。
所谓体会,也叫体认,体悟,体察,体知,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领会世界、拥抱世界。体会就是用身体与其周遭的世界来相会。如,山顶,山腰,山脚,针眼,锯齿,洞口,麦须,鞋舌,木耳,指针,果肉,风吹。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体会,正是以身体为本,实现感受和认知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能力。身体,是天人合一的扭结,是认知的原点,是存在的依据。
附带提一提,禮-體,被认作同源词。
前面讲过,豊,行礼之器。禮(礼)古训为體:礼(禮)也者,犹体(體)也。体(體)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礼记·礼器》)。身体(礼通过身体来表现)是儒家心目中的共同体和谐的必要条件,因为礼不仅允许,而且实际上要求个人参与它们的演习。
得体的行为、礼仪、礼貌,它反映了这样一种期望:行礼对于某人自己来说,是在沿袭形式化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把自身良好的素养展示出来。从儒家的礼教到现代学校的礼仪教育,都是通过对人体的仪式化的规训来实现对人之精神的熏陶。
为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