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做过一项大数据研究–世界上13种语言的正面和负面表达频率,结果发现,在过去的200年中,中文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最明显的。全球很多语言体系都有一种积极倾向,也就是积极的表达要多于消极的表达,比如西班牙语,但中文的表达呈现消极倾向,如果你讲负面的话,大家就会觉得有道理,很酷;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别人反而会认为你很虚伪,说你在“装”,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心态问题。
社会信任度偏低,容易产生一种社会心理障碍,即敌意归因。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逆反期,不管大人说什么,他都偏要反着来。逆反到了极致就是敌意归因,特别平常的事情也会被认为有恶意、有敌意。不幸的是这一归因在许多成年人身上也有所体验,他们表现的像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比较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阴谋论,如“总有人想害我”。
阴谋论带来的第一个伤害是使人们不去关注真相,而停留在自我满意、自我陶醉上。如果不关注真相和现实,我们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如果我们看不清问题的根源,找不到正确对策,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阴谋论带来的第二个伤害是容易让我生活在恐惧,愤怒,焦躁的负面情绪中。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调查发现,中国人从工作中得到幸福感的比例在30个工业化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选择一份工作往往不是出于对个人利益以及幸福价值的考虑,而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养家糊口,甚至是被迫服从别人的意愿。
导致人们幸福感偏低的还有一些社会心态因素。
第一“急”,着急,焦虑是很普遍的负面情绪,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我们都很着急,都在匆忙赶路,觉得如果不追赶就要被抛弃。
第二,“飘”。我们觉得没有底、没有根,在做事情时沉不下心。幸福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体验叫做福流。即在做事时能够物我两忘,沉浸其中。但在飘的时候我们根本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
第三,“比”。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很容易互相比较,不少媒体也推波助澜地把富豪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大众面前。炫富现象增强了大众的攀比心理。
第四,“戾”。急生燥,我们都很烦躁,压力特别大,燥生戾,燥到极致,人就要发作。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小事,就争吵或大打出手,然后我们就会产生愁。比喻抑郁情绪,焦虑感普遍增加。
第五,“靠”。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很多人忘了在现代生活中幸福感是自己给的。不论是单位还是父母、配偶、朋友,谁都给不了你幸福,真正持久的幸福得靠自己去争取。
今日收获:今天学到一个词叫敌意归因。以往的经验就是我跟我大姐有时发生的,特别平常的一句话在聊天时说出来,对方就认为是有敌意,从而跟我翻脸,有时候我被莫名吓了一跳,有时候我觉得很委屈。
经验教训就是不要找不能聊天的人聊天,因为你们根本就没有那种契合度。所以就有可能产生这种问题。你们的观点不一致,她听你说话就很难受,最后的结果是她也会让你难受。(她其实一直在忍受你说话)。
五施
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心施
眼施:生活中多进行积极的沟通,就能产生正面的效果
身施:鼓掌(人们不断拍打掌心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反应)
跑步15到30分钟,大脑就会分泌各种积极的化学物质
闻香,人闻香后会很开心
眼施,多看美好的事物
颜施,微笑
心施,用心感受
2020年10月17日
第一章
幸福的陷阱:驱除心灵的雾霾
如何正确的比幸福?
为什么铜牌选手比银牌选手更快乐?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们的开心程度,应该与其成绩有对应关系,如果我们表现的好,成绩优异,我们会很开心;反之则不开心。按照这种逻辑,银牌选手应该比铜牌选手开心,因为他的成绩只是在一人之下却在其他人之上。
根据吉洛维奇的研究,产生这种意外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人的反事实思维不一样,所有人都在用反事实思维进行思考。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基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过程,或者是对事实的一种替换现象。人们通常是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否认,进而建构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即“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银牌选手的反事实思维肯定是向上比较,因为对于银牌选手而言,奖牌已经到手,他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一定可以获得金牌,所以,往上比较的反事实思维很自然。铜牌选手更可能有往下比较的反事实思维,因为他差一点就可能是第4名,得不到奖牌,因此往下比较的反事实思维更自然些,比较的方向不同,人的情绪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同。
生活中的反事实思维。
一个人的成就获得和收益到底有多大,与其幸福没有完全的正比关系,但是这和他的认识判断密切相关。
当我们往上比较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而当我们往下比较时,我们反而会知足常乐,这就意味着,真正影响人生的幸福。是我们的预期和比较。
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与别人比较的冲动,我们感觉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比较的结果,当其他人的聪明灵巧成绩好的时候,我们就显得愚笨,成绩糟糕;当你刚刚为5万块钱的年终奖兴高采烈,却发现你的同事比你多拿了5000元,你可能就会变得不开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意无意的跟别人进行比较呢?
在进化史上,远古人类为了规避风险,活得更久并成功繁衍,最重要的是生存条件之一就是从属于某一集体,他们通过不断的将自己和部族里的其他人进行比较,保护自己不被集体排斥:我这样做是否合适,我是否达到了别人的预期?我的贡献够大吗?别人喜欢我吗?……直到今天,人类大脑依然沿用过往的模式。通过跟其他人比较来向自己发出“受欢迎”和“被排斥”的信号。
195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自我认识的不确定性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评价是我的冲动,但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我们会把他人当作比较的尺度,在比较中获得意义。另外,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不一定是那些比我们优越很多的人,往往还是自己周边的人,也就是说,虽然某富豪可以可能会给自己定一个亿的“小目标”,但我们不会和他比,而如果我们自己身边的某人,比自己每个月多赚2000元,估计有些人就会不乐意了。
今日收获:学到“反事实思维”,人们喜欢反事实思维,所以银牌选手不如铜牌选手快乐。
为什么人们喜欢比较呢?进化史上远古人类一种自我保护。今天人类大脑依然沿用过往的模式。
人们比较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周边的人,不一定是那些比我们优越很多的人。
当我们因为比较而感到不幸福时,不妨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拥有什么,我们有哪些别人没有的特长,我们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比如虽然我们的钱不如有些人多,职务不如有些人高,但是我们可能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美满的家庭,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高的颜值,甚至可能就是更年轻。多元化的比较体系相对而言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
不妨多一些对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的感激,少一些因比别人缺少某物而产生的焦虑,如此才能离幸福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