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写作方法论的模块。
大部分人写作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无论是给一篇命题作文还是自选题目的任务,憋半天写不出几十个字。
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过这个坎。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遇到要写点什么,大家就到网上去搜索范文。
糟糕的是那些范文基本上没有思想,和计算机自动产生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把它们抄下来改几个字交上去,既不可能得到好分数,也不可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
一个熟练的书面写作者,通常都会经过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再从“天天想写”到“不轻易落笔”这样两个过程。
这一讲,我以美国私立中小学以及大学对不同阶段写作的要求为蓝本,结合我的体会,介绍完成第一个过程——也就是从害怕写到想写——的5个进阶步骤。
按照这五步练习,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书面表达的高手。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会对照发朋友圈的例子来说明。
写出一篇好文章,和发一个广受大家点赞的朋友圈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要很好地表达自己。
第一步:找个有趣新鲜的题材,开始写
这个阶段写得好坏并不重要。
我们在小学时都被要求过写观察日记,把每天看到的事情随便记录一些下来。
但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很多小学生其实写不出来,憋半天不知该写什么,从哪里入手。如果读别人观察日记的范文,就更气馁了,觉得自己的差距大,却又无从入手。
其实,写观察日记就像用手机拍张有趣的照片,然后加一句文字说明那么简单。
拍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拍的,而且要说清楚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拍它,就可以了。
比如今天一个孩子去动物园玩,看到了食蚁兽,这可能是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物的哺乳动物。这时候如果手机在手,肯定会咔嚓一下就把它记录下来。
接下来家长问他?从照片上看到什么了?他可能会说,食蚁兽有长长的身体,长长的头,长长的鼻子,长长的舌头,总之都是一个“长”字。
继续启发孩子,为什么食蚁兽身体各部分都有“长”这个特点呢?这个原因不难找到,因为它需要把头伸进蚁穴吃蚂蚁。
接下来如果观察得再细一点,可能会看到它的长鼻子外面有鳞甲,长成这样应该跟吃蚂蚁有关,这就又找到一个身体特征和习性有关的证据。
把上面这些发现都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观察日记。
当然,也可能孩子在动物园没看到新鲜的动物,只看到了过去在视频和图片中已经见过的长颈鹿和大象。这是不是就没得什么可写了呢?不,即使这样,把对它们的印象写出来也可以。
比如“长颈鹿远没有我想的那么高” “大象的牙齿远没有想的那么长”。这些都是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俞敏洪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个农村老乡,到了北京见到天安门后大失所望,因为它没有闪着金光。你看,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
任何一个让我们感觉到“原来如此”,或者“原来不过如此”的见闻,都是很好的写作题材。
第二步:让主题画面突出出来
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就好比如果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朋友在评论区问:“你照的啥?”那就算是拍失败了,即便你和他讲:“是食蚁兽,在左上方那个树丛里,你放大就看见了”。也无济于事了。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一样,人没有机会辩解。合格的记录者要让食蚁兽在照片中足够突出,一眼就能看见。
不是说周围不允许有环境背景,但是那些背景只是为了反映食蚁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而不能喧宾夺主。
你不妨用这个标准去过滤一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表达的主题是否突出,是否参杂了太多没有用的信息,以至于别人看了之后不知道在说什么,或者即使知道在说什么,却觉得没用的内容太多。
当然,有人会讲,我没有长镜头,食蚁兽就是拍不大,周围画面就是太多。
就像很多人在写作时,当时没有机会仔细观察和思考,事后想不起来细节,为了凑字数,就扯一些没用的事情。这就如同画面不够清晰,硬要通过增加背景来增加像素。
其实,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做一次裁剪,把没用的画面裁掉,这样得到的图片可能像素并不高,但是你表达的目的能达到。
能记录新鲜有趣的东西,并且突出主题,做好上述这两步,就达到了初中的作文水平。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如果向别人介绍食蚁兽,可能一张整体的照片是不够的,因为看不到细节。但是你如果只拍它的带有鳞甲的鼻子,或者它的尖爪子,大家可能又不知道你在拍什么动物。
因此,你需要拍一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你看过介绍动物习性的纪录片(比如央视的《动物世界》),就会发现它常常是先带给你一个整体的画面,然后带你进入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里,了解动物的生活细节。
至于选取哪些细节,就有讲究了。最能反映食蚁兽特点的细节是它们的长舌头、尖鼻子等等,它们的尾巴不重要。但是,如果是讲述孔雀的故事,美丽的尾巴就是重点了。
按照美国私立高中对作文的要求,一篇合格的作文需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
轮廓很好理解,食蚁兽的轮廓不能看上去和长颈鹿一样。对于细节的选择就有讲究了,它们需要支持主题和故事情节,和这个目的无关的,哪怕自己再感兴趣,也不要选择,除非打算更改主题。
当然,堆砌细节并非就能写好文章,还需要有一条线索把它们给串下来。
比如我们讲动物的习性,可以用它“一天的生活”来串,也可以用它的迁徙来串,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线索。
注意,线索替代不了主题,这是两回事。
不仅记录一件事情(记叙文)要有线索,说明一个观点也要如此,我们会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态度,这是轮廓。
然后有支持它的证据,这是细节。这些细节不是以清单的方式罗列,而是要根据一条线索展开。
达到这些要求,就能写一篇合格的高中作文了。这样的作品,多少就会有人来点赞。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做到想写随时就能写。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人在高中以前,写作常常是文笔练习。但是到高中以后,不管是申请奖学金,还是要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写作常常是有现实的目的的。如果目的没有达到,就是失败。
为了达到写作目的,挑选素材很重要。
比如同样是食蚁兽这个题材,如果是环保人士,想通过一组短片或者一小段视频表现食蚁兽的生活习性,强调它们对保护环境的作用,可能需要找到食蚁兽吸食白蚁的画面、被白蚁侵害的树木的画面等等。
这些画面放在一起,要让读者或者观众的心随着一同震颤。如果观众主动转发,说明他产生共鸣了。达不到目的的素材,你再喜欢也没有用。
为了让对方和我们一起产生共鸣,写东西的时候还要看对方是谁,还要以对方的认知体系为前提进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有些人写提职申请,心态是求求你们,提拔我吧,我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写法常常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其实,如果上级和同事看了后觉得,贡献真大,不提拔你,整个公司就没有公平可言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是一份申请研究生或者奖学金的材料,系主任看到后觉得,如果不把你招进来,就是系里的损失,这个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对专业写作者的要求。
贝聿铭的建筑、夏加尔的绘画、鲁迅的杂文、张爱玲的小说,一看就知道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自己的风格。
我曾经花了不少钱跟随一位摄影大师去学摄影,他从不教我技巧,总是强调自己的风格以及按动快门那一瞬间的感受。在他看来,没有风格的作品,永远可以被替代,相应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立足的根本。
关于风格,还要顺便说一句,不要简单模仿一个人的风格,那样很快就让人看出来是廉价的复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了解很多人的风格。
在清华教我艺术史的王乃壮教授和我讲,当初徐悲鸿先生对他们的要求,是需要了解至少500个艺术家的风格,这样才会产生自己的风格。
很多人读我三本以上作品,应该能体会到我的写作风格,但是要知道我自己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多少作品。
当然,这是对专业人士的要求了。
小结:
这一讲是写作训练的总纲。从找到新鲜题材写起来、突出主题,到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让别人产生共鸣,最后进阶到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持续进阶的过程。
相信按照这种方法进阶,你也会产生天天想写的冲动。
作业:
请你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在朋友圈(或者知识城邦)发观察日记:
把自己这周自己拍的,发到朋友圈的照片写成观察日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拍它,在按动手机那一瞬间自己的感受。
对这一周自己发的朋友圈,或者看到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做一个点评,看看哪些照片重点不突出,杂乱无章。
下次再拍照,发朋友圈之前,考虑一下用一些照片构成一个故事,而不是照片的罗列。当那些照片构成故事后,把故事写下来。
针对某一个群(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一些照片和自己的文字描述,打动读者,看看是否有人为你点赞,或者回应你。如果有,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别人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