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代班”已经一个多月了。
接受了“新”老师都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 有的来自于孩子,他们会在各个方面试探挑战老师的界限,有的来自于自己,开始反复地学歌曲、背诗、背故事,编故事、编歌曲(着实感觉年龄大了记性不好)。
在代班前两周有些忙于熟悉班级以及准备一天的课程流程,观察孩子们玩耍,有的大孩子不太喜欢与小孩子一起玩,他们的想法和能力的确会有不同。而小孩子大多是新入园还没有完全放松适应的,他们经常会在外围观察观看大孩子,还不太知道如何独立或结伴玩耍,会一个人游离或安静地站坐。
于是后来,我开始介入小孩子(三岁)的玩耍,户外时跟他们扔沙包,挖沙子,进入大孩子玩耍的区域。而室内时,会单独给他们搭建一个玩耍区,邀请小孩子们一起玩。两三天以后,发现这些小孩子开始结伴玩耍了。每到户外游戏的时间, 年龄相近春季入园的孩子便自动玩在一起,挖土挖沙或者是追逐游戏。
而室内,大孩子们会在游戏区搭建一个很大的区域,他们最近一直都在玩机器控制台的游戏;小孩子们会在厨房玩具区搭建一个小点的区域,一起玩睡觉起床吃饭的游戏。小孩子们每天可以自由地有计划的玩耍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周多。他们各自玩得自在,但是相互之间也会有“争吵”。
“这是我们的区域,你碰到了。”“这是我们的,不能这样放。”他们的玩耍有时也会因这种无意的碰撞而被打断,他们很团结,偶尔会由起初两个人的争论变成两个团队的争论,需要老师介入引导,马上又恢复平静。
孩子们的玩耍声音有点大,几乎每个大孩子都在扯着嗓子说话,经过提醒或是在他们旁边唱歌,音量会降下来,但马上又恢复了。我还是想做点什么,让游戏更深入。
今天是周一,每个周一的户外是在幼儿园院子里的。按照惯例,每个小朋友“小马拉货”后就来院子了。
老师们扫地浇花剪枝,小朋友们有的会帮老师端水,有的会观察老师工作,问为什么剪掉葡萄的叶子和枝,这时候他们发现又多了一些蜘蛛网,葡萄架上还有干枯的叶子 葡萄又长大了一些,也有特别喜欢吃葡萄的孩子,每个周一都摘一串青葡萄尝尝味道。还发现院子里的向日葵开了,其实还有很多小花。
孩子们看到土坑里有上次做好的泥巴球,有的孩子抬起脚,一个小女孩说,不要踩坏,我还要看呢。我建议他们将这些“蛋”放进鸟窝里(栏杆上挂着几个半圆形花筐),几个小孩子每人拿了一个放进去。
有的孩子走了一圈平衡木又回来了,有的爬上滑梯,过了大约十分钟,孩子们又自动分好了组,有的在小砖路上玩土,有的在土坑挖土做蛋糕,有的在高高的滑梯“控制台”上操作,还有的在荡轮胎秋千。
大孩子们还是习惯性聚集在一起,在滑梯上面的小木亭里,有时他们对爬上去坐滑梯的孩子比较警惕,怕影响破坏了他们的控制台。我爬上去跟他们解释,小朋友们只是来坐滑梯。
坐秋千的几个孩子里,有的喜欢转圈,有的喜欢前后荡,有的一转就晕,因此偶尔会有争执和着急,我站在那摇晃秋千,要控制好谁在上面可以转圈玩,谁在上面需要前后荡。
有个大女孩这时从高处放下一条绳子,有的小朋友说“扔到我了!”我趁机变成了一条大鱼,假装上钩,上面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试图拉我上去,我顺着软梯爬了两层,鱼钓上来了,上面的孩子很开心。挖土的小妞开始呼叫我,这时有点为难到底该在哪边,灵机一动大喊:“小鱼快来救我啊!”妞用了最快的速度跑来,把我救到了土坑边。
后来四个娃一起做秋千,绳子又扔下来了,有的娃又喊“不要扔到我们!”一般情况,这种语气容易激起争执,我赶紧说“这里有四条小鱼哦,看能否钓到!”于是四个坐秋千的小娃乐呵呵地躲避或者碰撞着绳子,几个钓鱼的娃开心地放着鱼线。
之后,院子里变得很祥和,孩子们的音量都低了下来。
大女孩后来专注安静地设计了一个捕鱼的工具,高处的大孩子友好地等待低处的小孩子上钩。
地上的孩子也都沉浸在各自的玩耍里。
水果和晨圈时间,无论是等待还是过程,孩子们比往常认真安静很多,直到室内自由玩耍时,“抢玩具”打破了这个安静,小妞哭了,有的大孩子出来主持“公道”,我说“谢谢你们 ,老师会照顾他们的,回去玩耍吧!”
之后,又是我“代”班以来从未有过的平静与安静,孩子们没再扯着嗓子说话,都在专注地玩耍,也有玩耍时的交流,但都很轻柔。时间到了,我甚至不忍心结束游戏进入故事环节(今天的午饭晚了一些,但是孩子们依然在正常的时间里上楼午睡了,因为他们吃得也很专注、安静)。
午饭后,小琪在等待其他小朋友上楼的时间,拿了玩偶边玩边唱“小娃撑小艇,偸采白莲回......”这是上周一开始在晨圈前唱的诗,孩子们已经开始运用了,他们总是让我很惊讶。
写了一大段玩耍的琐记,是因或许自由玩耍比我们想像得还要重要,在里面 ,有想像创意,计划与实施,意外及处理,社交交涉,歌曲、故事、舞蹈、感统活动...甚至可以说囊括了一切。
想起诺那句话“儿子比我们想像的强大得多,他在学校里无论遇到什么都无所畏惧,因为他是从华德福混龄班里出来的!”我也深深地认同,他们都很友好友爱随和,富同情心,爱帮助别人,思维灵活,遇事沉稳,却也有原则,界限,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便附和。
昨天跟小P交流,最后的一句便是:老师不是为了课程和流程而在,而是为了孩子而在,跟孩子同在那个当下里。(孩子比课程重要得多,尽管课程有它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是为了怎样,而是试着没有期待(更没有控制),准备充分,看到,感知到,做到,然后“她”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