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渡
我在年初的时候,邀请了我的同班同学来我的寝室看电影,影片为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
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小丑》斩获了众多奖项,菲尼克斯更是赢得了最佳男主角的称号。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镶了金边的成功影片。
但在这里,我不谈这部电影。
观影结束之后,我还沉浸在疯狂的结尾中久久不能将自己抽离出来,我的同学一脸别扭地对我说:“这都......是什么啊,太毁三观了吧!”
当然,我将她的表情理解为,影片拍的确实非常好看,但是她接受不了其内核。
我讪讪:“确实有点......”但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回复她。
2
《一一》是我看的杨德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在b站上搜索木鱼水心关于《一一》这部影片的分析的时候,弹幕也给了我很多非常不好的体验。
其中有个情节是男主人公NJ在去日本出差的时候,和初恋情人一起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过去,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日子。
这时候,无数的弹幕开始谩骂:“这男主人公也太渣了吧。”“都已婚了,还和初恋情人这样。”“毁三观毁三观。”
我默默关掉了弹幕,静静地看完了剩下的点评,然后关掉手机。
我不禁发出疑问,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看电影,都在以三观作为评判标准了?
3
杨德昌通过角色之口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很有意思的一句话。
这里的“延长”不是去让你浪费时间,把内心的狭隘处套在影片的一角上。
你当然可以从完整的艺术作品里截取一个点,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对其进行纵深分析,但你的观点首先得有立得住的依据,要不然就是暴露愚昧,浪费口水。
多数人对电影的点评也不过是拾人牙慧,无论是批评亦或者是褒奖,都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已。
但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遑论解构艺术这种高层次的技能。
4
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古往今来艺术理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
其一观点是把艺术完全当做道德教育的手段,否认艺术和道德的根本区别;另一种观点是,完全否定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表现道德内容会损害艺术。
还有一种,则承认艺术和道德的紧密关系,认为二者互相有影响,具有内在联系,同时又承认二者的根本区别,用寓教于乐取代道德说教。
言归正传。
我在《一一》这部影片下面摘取了一位网友的回复。
“我讨厌什么电影都要扯着三观讲话,电影包括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思想的衍生,它衍生至探索到无限的可能,它所有的魅力都源于它的自由性,只盯着三观看的人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道德?一个个明明缺乏观点,灵魂枯竭,拿着社会法则当成自我呼声,打出一套道德准则,只看合不合规矩,那为什么要看电影?”
你如果真的对电影等艺术作品里关于道德的话题很有兴趣,完全可以去找相关影评观摩,然后再进行一番华山论剑式的讨论。
例如《魂断蓝桥》、《一江春水向东流》,话剧《玩偶之家》,歌剧《茶花女》,等等等等。
这些艺术作品都深深地涉及到了道德内容,反应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物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不分场合,不分时宜的就搬出“三观”这么大的话题,不仅不会显得深刻,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掉价。
鲁迅在批评宋人小说时就说过:“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这里,把这段话套用到现在一些观点狭隘的人身上,也不无适合。
——END
注:以上文章中部分理论引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