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随着《小欢喜》的热播,演员陶虹再次爆红。
在剧中,她饰演一个掌控型的母亲宋倩,全身心围着女儿英子转,又当爹又当妈,许多观众纷纷称跟英子拥有「同一个青春期、同一个妈」:
担心孩子学习太累缺营养,宋倩一日三餐炖粥煲汤变着花样做,药膳补品全跟上;
因为自己是老师,宋倩除了日常学业辅导,还亲力亲为研究考试题,考前自己出卷子让孩子练手;
紧密关注英子的学习排名,每一次考试成绩与排名,还亲自绘制成绩波动曲线…
当然,英子也很优秀。
但随着高考的临近,宋倩的焦虑变本加厉:隔音墙、玻璃窗,对女儿实行严密的监管与控制……
英子班上“空降”了一位学霸,一次考试从第一变成第二名,宋倩如临大敌,认为女儿成绩下滑严重。
她不仅给孩子更严格的学习计划,还禁止孩子业务爱好的自由。
最终,英子承受不住,崩溃了,跑去跳河。
跳河前,她哭着对妈妈喊出:“我就是想要逃离你!”令人心疼不已。
但宋倩呢?一路走来,宋倩独自抚养孩子,一路可谓无微不至、尽心尽力,
为了英子,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了培训班老师;
作为单亲妈妈,她在工作繁忙的同时,起早贪黑照顾孩子起居……
她的焦虑、她的愤怒,她的无助,感染着无数屏幕前老母亲的心,终于,她心底那根绷得很紧的弦,也随着跟女儿的争吵而崩溃:
“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吗?!”
一句话,道尽多少母亲的辛酸。
01
“坏妈妈代表”陶虹:我跟宋倩不一样
在现实中,陶虹也是一位妈妈。
孩子哭闹、三分钟热度、跟自己不够亲近、辅导作业到崩溃……每位妈妈在育儿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她本人都曾经历过。
不一样的是,她不仅没有“英子妈妈”那般歇斯底里,还呈现出一个专家级段位的育儿水准。
比如,她引导女儿玩积木,她发现只要她在,女儿就不愿意玩。
她走开的时候,女儿会去摸积木,爸爸在的时候,女儿也会玩积木,但只要看到她来就又马上跑开了……
她没有责问孩子「为什么避开妈妈」,也没有酸溜溜地追问老公「凭什么你什么都没做,女儿却更爱你」,而是思考问题本身出在哪里。
“是不是因为自己玩得太好了,女儿觉得妈妈已经搭得这么好了,我怎么也做不到,索性就不玩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经常在女儿面前“表演失败”,只要每次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就会告诉女儿:
“你看,大人也会犯错误,所以你不能把它做好,没有关系。”
这样一来,女儿玩积木的兴致又回来了。
陶虹说自己就是想要抓住机会让孩子看见:人生是允许失败的。
在陶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女儿也如她所愿,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
陶虹提到,女儿身上有一些让她很吃惊的东西,是她想拥有却不曾拥有的。
“我带她下楼玩,每次看到女儿在前面走得这么雄赳赳气昂昂,感觉世界都是自己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哪来的这个自信啊。
不像很多小孩,看见一个陌生人立刻投到家长怀里,在我女儿身上从来没有过。
她就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我挺服的。”
02
凡事都有第三种方法
陶虹在养育女儿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P.E.T.里所说的「第三法」。
她说:“我之前上过一个课叫「父母效能P.E.T.」,里面有第三法原则,就是在不损伤孩子父母利益的情况下,总能找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比如在相处中遇到问题,她和女儿就会商量,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你提出一个方法,我提出一个方法。
在想的过程中又会有其他的方法,那总有一个我们都能接受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个法则,清晰界定问题、积极倾听、完整表达及没有输方化解矛盾,都是这个课程的核心理念。
最后,陶虹还补充,P.E.T.虽说是针对父母孩子,但推而广之,其实在所有关系中都适用:
例如,在自己的边界受到侵犯时,不想忍着,又不想破坏关系,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让对方听得进去呢?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如何使用没有输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面对人生的压力时,如何避免自己被裹挟着前进,而真正地做到活出自己呢?
陶虹就是一个把P.E.T.这个学问用到极致的人,在一次颁奖典礼筹备过程中,她给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
在化妆间里,有人过来跟她寒暄:
“现在有段子说,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发型,唐僧的唠叨。”
她听了,笑得头向后仰、眼睛弯弯,笑过归位,她接着说道:
其实,看你怎么过了。
换一个角度想呀,中年可以是悟空的灵活,八戒的智慧,沙僧的善解人意,唐僧的永远善良。
到了中年,如逆流行舟,集体焦虑,很多人害怕停顿,停下来,或许就意味着出局。
但陶虹却保持从容,不急不慌。
陶虹学过许多课程,但提到心目中最棒的课程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是育儿。
“对我来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最好的老师是孩子。
我希望我是那个美好的象征,美好的榜样。
不仅仅是为她,更是为我自己。”
陶虹的这个答案,道出一个养育历程的真相:「育儿,也是育己」。
关于如何养育一个孩子,好的方法、正确的理念,有很多很多。
然而,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并不是方法掌握熟练程度,而是:
父母自身的心态,与心智成熟程度。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形成实时观察自我行为模式的内省意识;
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足够的依仗、资源,内在没有力量;
如果我们依然无法应对生命中的众多恐惧;
如果我们始终化解不了自己小时候遭遇过的创伤、遗憾…
我们依然会在一地鸡毛里手足无措、情绪失控,依然没有力量支持我们应对困境,也非常难养出内心富足、自信自得的孩子。
所以,我们一直会坚持,当我们探讨如何养育孩子,落脚点,关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文字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