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好晚饭,做完作业带乐乐到楼下小区的游乐场玩,来到离游乐场只有几米远一个小花坛旁边他突然蹲了下来,我很意外,这个游乐场我们来过好几次,他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反应。
我:“乐乐,怎么啦?”
乐乐:“我怕,这儿怎么这么多人?”
我:“你不喜欢游乐场人太多。”
乐乐:“我不认识他们。”
我:“你害怕跟陌生人玩。”
乐乐:“我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跟我玩。”
我:“你想去玩,又担心他们不跟你玩。”
乐乐:“嗯,我怕,我怕他们不想和我交朋友。”
我:“你害怕他们不和你交朋友。”
乐乐:“他们是怎么交朋友的?”
我:“你很想知道他们交朋友的方式。”
乐乐:“嗯。”
我:“那我们去问问他们。”
乐乐:“我还是怕。”
我已经hold不住了,怎么老是怕呢,我想试试用游戏力的方式来解决,
我:“我也怕,我也是个害羞的小男孩。”
乐乐:“你骗人!”
看到孩子情绪起来了,我赶紧停止我水平不佳的游戏力。
我:“那你想怎么办呢?”
乐乐:“我希望有小伙伴(他的朋友)陪我一起玩。”
我:“可是现在已经7:30了,我们玩30分钟就要去洗澡睡了,就算小伙伴愿意来,等他们到了,我们已经回去了。”
乐乐:“我还是怕。”
我:“你希望我怎么做可以帮助到你?”
乐乐:“你去帮我问问有没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愿意和我交朋友。”
我:“我看到有,我去问。”
随后乐乐跟着我一起去了,看到一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
乐乐:“你几岁了。”
小朋友:“8岁。”
乐乐:“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小朋友:“好啊。”
其实,我相信类似的场景很多家长都不陌生,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速地适应环境,能够和不认识的孩子打成一片,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是“活泼开朗的”“适应能力强的”;反之,我们会觉得是“内向的”“胆小的”“适应能力弱的”。当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孩子害怕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价、指责或安慰:“你怎么这么胆小”“你真没用,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没事的,有妈妈在”。当我们愿意无条件地去倾听孩子,倾听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的担心和害怕(交不到朋友),让他内心的情绪可以自由地流淌,这样,孩子会感到放松和被接纳。同时,我们和孩子的情感联结也加深了。至于,最后孩子是选择融入、离开或是在一旁观看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