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和家长们闲聊,常常会谈到一个极为细小的现象:放学以后,是应该让孩子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耍。
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家长们似乎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不过,他们的理由基本上都建立在没有充分认识这件事情的基础之上。
“先学还是先玩?”,这似乎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排序问题。可是孩子内心感受却不是如此简单。
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所谓“正强化”,就是对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的行为进行奖励;“负强化”就是对孩子“做了错误的事情”的行为进行惩罚。在我国的传统中,通常倾向于使用“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即“犯错便惩罚”,无论是言语上的或肢体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孩子取得进步时,则要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其实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背道而驰的。
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天生就有分辨“喜欢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他们天然的会倾向于做“喜欢做的事情”(例如玩耍),不喜欢做“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写作业)。而有些父母潜意识里觉得似乎孩子就应该和成年人一样,能“自觉地”知道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很重要,并期望着孩子有觉悟、能自律,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
【孩子要想具备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时间的能力,需要父母的培养和指导。】
在孩子眼里,事情分为两种:“自己喜欢做的”和“自己不喜欢做的”。通常他们会简单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作奖励(例如喜欢看卡通片,并且父母允许他看),而把“自己不喜欢做的”视作惩罚(例如抄写两遍课文)。那么,让我们看看,“先写作业再玩耍”和“先玩耍再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先写作业再玩耍】
孩子:我不喜欢写作业,可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写作业,我也必须要写。这件事情没得商量。爸爸妈妈说了,写完作业之后到上床睡觉之间的时间完全由我支配。嗯……我打算给同桌过生日时送一张亲自画的卡通画,小明还和我约好了一起玩,我喜欢的卡通片又出新的了……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嘿嘿,想一想还有些小激动呢!好了!赶紧抓紧写作业吧,早点写完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喽!
【先玩耍再写作业】
孩子:嗯……今天做些什么呢?对了!同桌快要过生日了,我打算画一张卡通画送给他。好像小明放学时约我在楼下玩儿轮滑……昨天看的卡通片好像今天又有更新了……哈哈,开始玩吧……嘻嘻,好开心!
一小时过去了……
父母:说好的玩儿一个小时就去写作业。
孩子:啊?我还没玩够呢?卡通画还没涂色呢?小明说一会儿就来找我玩!更新的卡通片怎么办?我可等不到明天再看!啊!还要写作业!我讨厌写作业!!!
为什么同样是写作业和玩耍,仅仅是顺序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原因就是:是把“喜欢做的事情”作为完成了“应该做的事情”的奖励?还是反过来,把“应该做的事情”作为做了“喜欢做的事情”的惩罚。
我们常常说要对孩子的进步进行鼓励。翻译一下就是说:当孩子做了对成长有利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就应当及时地(用他们喜欢做的事情)鼓励(奖励)他们。这样一来,就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自律。在未来的成长中,孩子能自发地完成一系列“应该做的事情”,然后自我奖励。例如:和自己约定,记住100个单词,奖励自己玩半个小时游戏;又或者,这周每天完成200个仰卧起坐,奖励自己周末看一场电影……
长此以往,一个奇妙的现象便出现了:由于坚持记大量单词,你的英语成绩成为全班第一。老师任命你为英语课代表,每天早上还要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英语成绩差的同学从此听到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变成了:你看看人家!
怎么样?现在学习英语对你来说是“应该做的事情”还是“喜欢做的事情”了?
又或者,你每周坚持做1000个俯卧撑,最后竟练出了人鱼线。有一次去游泳,收集到了满满的“哇!”和艳羡的目光!你忽然发现自己一年到头都没有感冒过,冬天再冷也不用穿毛衣,夏天则充满了想要穿紧身T恤的冲动。不但身材好了,学习时精力也更充沛了!
怎么样?现在锻炼身体对你来说是“应该做的事情”还是“喜欢做的事情”了?
【把“应该做的事情”逐渐地转变成“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看似细小的心理活动最后会造就一个不断趋向完美的健康人格。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健康独立、充满自信地不断进步。何不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送给孩子一个自我完善的加速器呢?
*注:本文为“心灵补镜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