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困惑,没有思考太多,毕竟想太多会限制行动,遂直接微信询问一个互联网小伙伴。
珊子是通过每日三件事群主动加我的微信,因为她自己当时在做产品相关的事,所以加个朋友方便交流,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状态,遇到不错的人,加个微信,以后没准可以帮到自己呢,互帮互助嘛。我并不反驳这件事,但是大部分人也并没有为继续维护这个关系作出持续的努力。
后来我看她有更公号,遂要了公号关注下,因为写的很实在且落地,生活工作小感悟,几篇有共鸣便留了言,她很开心多了一个关注者并不好意思的说写的不好,随便看看就可以。对于我的持续留言,她特地很感谢地回了我的微信,我也给予了鼓励。
不过这次问她问题,出于礼貌,并没有直接询问,毕竟不熟,还是先试探下,也考虑到对方可能有其他事情在忙。不过,她随后发来的截图和一大段话,让我有种不太舒服的感觉。
截图是我的两句话:"哈喽,在吗"和"有问题想请教呢"
对方的一大段话,"实际上,可以直接说问题的,这两步都是无效沟通呢。因为微信并不是一个获取对方授权才能发送信息的平台,直接梳理清楚提问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这样在我回答你的第一次,就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判断我是否能回答,如何回答……等等。"
我的回答是:"哈哈,这两句是出于礼貌了,很熟很熟的我一般都会直接抛出问题的哈",紧接着就是我们之间关于问题的讨论了。
虽是一件小事,但是每件小事背后都蕴藏了大道理。先简单剖析下我的观点。
首先,对方关于沟通效率的回答我很赞成。但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时机和场合不适宜。诚然,每个人的交谈处事方式不一样,有开门见山型,有娓娓道来型等。而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有自己一贯的风格,也会考虑对方和自己的亲密程度,谈话的时间点等等。
对于一个不是很熟络的人,我不认为上来直接请教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不过我也会后面去尝试下对于不熟络的人开门见山的询问是否合宜,以及大部分人的反馈。
但是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关于无效沟通以及自认为应该怎样沟通更合适的陈述,我觉得这个行为并不太友好,抑或说太自以为是和欠妥当。换做是谁,都会有一种不舒服、很强势甚至不想再交流第二次的感觉。一个情商高的人其实可以放在交谈的最后说,以建议的口吻说,岂不更好。而不是像上述这样,完全压抑不住内心的想法而必须现在立刻说出来,沉不住气永远都不是一个成熟的人该有的行为。
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沉不住气,没有耐心,尤其在与人交谈上。讲求效率是现在社会的趋势,但是一味讲求高效却失去了交谈中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和人情味,未免显得冰冷。我发现很多有成就且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往往会对提问者表现出耐心,以及不急不躁的态度。
这个社会发展高速,好的同时,也暴漏出病态的一面。大家更像是一台台冰冷忙碌的机器,每天拼命的在自己的工作台上高速运转,生怕停下来会耽误生产。导致一味的追求高效,对一切进入主题前的阶段视为浪费时间,甚至浪费生命。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自私的体现吗?交谈只求结果,想清楚再说,想透彻再交流,可是想透彻是否还有必要交流了呢。我一直认为火花和灵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多读书可以,最主要的就是多交流。而且要带着情感,发自内心的想要去与对方交谈。既然决定进入这个话题中,就要抱着必有结果或启发的决心,不要一边交谈还在一边担心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工作,那大可不必开启这个对话。
你是否曾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你没有敞开内心与人交流,而是压抑着自己,包裹着自己,甚至伪装着自己。打造个人品牌,这类的畅销书已经泛滥了。可是,这是真实的你吗,没错,这是更好的你。
但是,请不要忘记,你会沉浸在追求那个更成功的自己中,而渐渐失去很多,失去很多乐趣,失去很多发自内心感受才有的领悟,失去发自内心的大笑,更多的是来自他人肯定的欣慰,并不是来自他人因为你的点拨而改变自己给你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请记住,太快对你来说并不好,你会消化不了,你会失去节奏,你会失去自我,你会被掏空。
林夏若:互联网教育行业产品负责人,5年职场经验,擅长领域思维模式训练、工作技巧方法、团队协作管理、职场人际关系。曾为多个初级产品经理进行实战型培训,也帮助过数百位初入职场的应届生答疑解惑,顺利度过职场初入期。
若你恰巧遇到问题,欢迎下方留言评论或简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