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人尽皆知的大物理学家。他颠覆了牛顿的力学定律,发现了不可思议的相对论定律,他的理论还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思想与观念》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三个文集:《我的世界观》(1934)《晚年集》(1950)《我的世界观》(1953)中的重要篇目,及当时未出版的新文章,共计121篇。这些文章反应出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文化、教育、战争、友谊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真实又多面的爱因斯坦。
关于自由
爱因斯坦崇尚自由,他认为自由分为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两种。内在自由指的是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不受到常规、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外在自由指的是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能让人尽情表达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思想。爱因斯坦认为外在自由永远不可能达到,但可以通过不懈努力使人类社会接近这种理想状态。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敢于质疑权威,不盲从于牛顿力学的理论。相对论刚问世时,受到了学术界数不清的质疑和误读,后来才慢慢被世人所接受,这代表虽然人类的外在自由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是新理论逐渐被人所认可也代表了如果一样事物或者思想足够牢靠,能经受住考验,它还是可以突破重围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重要的是要和爱因斯坦一样,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
关于和平
爱因斯坦不管世道如何,一直积极地呼吁世界和平,他是一个行动派,为了世界和平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他在二战开始之时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并且放弃做一个德国公民。他和弗洛伊德通信,试图建立起一个国际性质的反战团体,让心理学家在人性和欲望方面给予人类正面的指导。他发表演讲,探讨对美国和苏联之间关系的看法,力图维持两国之间的一个平衡。他发表言论,支持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认为只有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和行为准则,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1939年,爱因斯坦为了防止纳粹德国抢先掌握制造原子弹技术,积极促成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当美国的原子弹制造成功,投在日本广岛上,二战结束之后,爱因斯坦又开始积极反对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
爱因斯坦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虽然他的某些言论、观念和行动可能不是那么的有效,甚至可能促成了一些相反的效果,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向往一直没有变过。不管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有用,他向往世界和平的用心都是值得被人们称道的。
关于教育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校应该避免用恐吓、强制和制造权威等方式进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变成百依百顺的人,没有也不敢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学校也不应该用简单的竞争方式来诱导学生勤奋学习,而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并非是他获得了什么,而是他能贡献给社会什么东西。学校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育能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对于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爱因斯坦表示自己一视同仁,在他看来,学生在学校获得了什么知识都是次要的,“一个人若是能忘掉他在学校的一切所学,剩下的便是教育。”
关于真理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科学的感情和对于宗教的感情实质上是相通的,因为两者都在试图理解宇宙的构成和法则。
然而对于宗教,他的态度是,宗教可以在道德上给予人一定的指导,但是却没法让人建立一个客观而理性的世界观。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追寻世界的真理,他推崇用客观和因果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事物,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关于物理
爱因斯坦认为,人们总想以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建立一副简化的、可理解的世界图像,并试图用这幅图像来取代和克服经验世界。
那么物理学家在这幅世界图像中占据什么位置呢?它要求以最大的严密性和精确性来描述各种关系,而这种理想只有通过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物理学家的理论必须具有普世性,对任何自然现象,不管它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有效果。换句话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就是寻求一些最一般的基本定律,并由它们推导出世界图像。
爱因斯坦的科学理想听起来很简约,但本质却非常的宏大。他给科学家赋予了崇高的使命,使得科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结论
爱因斯坦总被人誉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提出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的传统,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的人格很高尚,他不爱钱财,不爱名誉,甚至为了防止自己死后被人们悼念,提前立下遗嘱说不要举行葬礼,把遗体火化了埋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爱因斯坦也是一个行动派,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实践意味的观点,他的思想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我们可以从《我的思想与观念》这本书中受益无穷,从爱因斯坦伟大的头脑中收获各种各样对人类社会有益的观念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