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开了《第一财经》2016的周末刊,扉页上一大版满满地一整年的杂志封面,他家的封面设计感一向很强,画面很震撼,让我忍不住要为这家关注了将近20年的杂志喝彩,终不负所望,一直站到了现在,而且还特别精彩地站到了最前沿,这让我回想起了自己从小到大于杂志这一载体的渊源流长。
很小的时候,因为妈妈在单位图书馆的便利,我总能看到很多最新的杂志,妈妈说从那个时候我就对各类杂志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还把一些过了年份要作废的杂志进行剪辑然后做出漂亮的粘贴本。上学后不知道因为喜欢看杂志被爸妈说道批评,还经常为买本杂志克扣自己的早餐费,这个坑打那个时候就开始自填了。
上大学的时候,更是为了做一本自己主编的系刊杂志,不遗余力,邀稿、采编、审稿、定版、修订全流程参与其中,无奈因为经费问题差点折腰,我一咬牙,愣是要求自费来出版这期刊物,最后终于让这本杂志存活到我们毕业年之前,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自己又特别热爱的一段经历,从那以后,我知道自己与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杂志情结与日俱增。
工作后,因为工作缘故,我接触了大量的杂志媒体,有幸接触了各个行业的杂志人,不仅让我深感内涵丰富,更加懂得纸媒人的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执着情结。2012年开始,我担任了公司的对外发行的一纸刊物的主编,自觉责任重大,每一个流程细节都必须跟进监督,有人说我管的太多,而只有自己知道,这只是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深谙读杂志人的心情,很多时候是希望在每一期短暂的阅读中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还期待着在每一次的月度更新的刊物中听到真正有影响力的发声,一旦有声音发出肯定杂志的片段,那份鼓励带来的自豪感几乎超越了小时候考双百分的喜悦。
直至今天,我看到自己喜欢的杂志都很难移步,每每在独立书店里,我都忍不住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杂志给予这类书店的生存支持,因为我了解一个书店里的杂志是没有什么利润的,我更加懂得一份杂志在一个书店里的存在意义,那是一扇窗户,是一扇可以眼观八方的窗户,是可以让喜欢杂志之人有情结回归的片暇,这更是一份杂志情结的传递。
每每到一座城市,看着一个小小的书屋,坚守着城市里最后一种纸质阅读的情怀,如果还能看到一本本毫无利润的杂志玲琅满目,我都会特别珍惜和感恩。最近有本很老的大众杂志终于因为各种原因而停刊了,因为互联网与之矛盾的对比,让人感到可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文化沉淀、情怀梦想,这些杂志人「微不足道」的必备品质,我不知道这些珍贵是否延续到了互联网,但作为多年的杂志读者,我一直能感受到这些珍贵透过杂志传递的每一份温暖与情结,即便身处电子杂志满天飞的时代里,我依然愿意拿起一本杂志,一点一点的吸收着这扇窗里释放出小小能量。因为久违的传递收获早已让杂志情结充满了力量,希望这种力量可以得以传递,这对于任何一本真正有情怀的杂志都是一种支持,对于杂志背后的那些杂志人,这份支持足矣。
写到这,突然发现自己内心那个小小的声音又冒了出来:再做一本自己真正热爱的杂志,让你的这份杂志情结成为你想要的大写模样。
沧海桑田,杂志艰难,情结依旧。
【谈谈视频清单】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黄磊的生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