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公众号曾经推送一篇文章,名为《价值百万的五条工作经验 》。看起来很吓人,是的,这是我的第一反应,“阅历” 公众号文章无数,都是一些吸引眼球的标题,看了那么多好像也没什么用。不过新生大学的文章质量我比较相信,所以为了读的更有质量些,打算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我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用写作课笑来老师教的分析别人文章的方法来分析这篇文章。这样可以保证我能只字不差地阅读,也希望自己能看完主动的深入思考。不过这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重点在后面。
当我读到“不论是写好文章的好感觉,还是写烂文章的坏感觉,整体上总量都是有限的,你只要扛过了那段时期就会把他们用光”。我脑子里立即闪现的就是六个字“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也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百度百科中对它的解释是:
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一个封闭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高中时候,物理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定律了。觉得他很神奇。一个人爬楼梯,从一楼到二楼,他的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动能减少的量正好等于势能增加的量(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竟然有这样恰好的事,我们竟然恰好生活在其中。
大学毕业工作后,在微信公众号上认识了罗胖以及他的逻辑思维,看了他推荐的王东岳老师的《知鱼之乐》。当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递弱代偿,我看着也是迷迷糊糊,有些不解。在《无为与有为》这一节中,王老师阐述他的发现——凡是能力较强的高等“有为”物种都不免快速灭绝,如哺乳动物或脊椎动物;凡是能力较差的低等“笨拙”物种反倒长存不衰,如原始单细胞生物。以我浅薄的见解,这当中也存在着一种能量守恒,各种物种生存的能量总量是一样的,“有为”物种在“有为”过程中不免消耗能量,而“无为 ”物种的能量只用维持自己的生命力,其能量消耗的慢。相比“无为 ”物种 ,“有为”物种 势必会先消耗光这些能量,因此更快灭绝。
回到前面,把开篇说的文章观点引申出来,工作上的运气和麻烦总量总体也是趋于守恒的。生活中的开心事和不开心的事的总量也是守恒的。你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顺利”了很久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那些“麻烦”正在积攒,我不能大意,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去迎接他们。而不是在感觉良好的时候遭遇了一些挫折,被泼了一大盆的冷水,前面建立的信心一下子垮掉,开始怀疑自己。
理解了这个理论,那么在这些事情上的情绪就根本不存在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是一个很受情绪影响的人。(所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每次想到这既兴奋有忧伤。 )
最近带了一个学生,本着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每晚他过来校区陪读时,我都会过去盯他作业,给他布置同步的练习。花心思逗他、也会认真的严格要求他。有了一定的付出,回报随之而来。孩子对我的印象不错,说挺喜欢我的。我会觉得很开心,付出有了收获,这是正面的。不知不觉,我产生一种占有感。昨晚,孩子做完数学作业,去找“没有主动找过他的语文老师”,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不开心。好像这个属于我的东西被别人夺走了。当然,我很快告诉自己,我又不是语文老师,我也教不好他的语文。孩子能主动找老师,说明对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是认可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我们的。我的付出并没有流失,反而我的价值被放大了,孩子不仅会认可我,还会去找其他老师。我想表达的是,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小事,过去占据着我大脑的一大部分,我的精力都消耗在这些上面,我甚至待在“我很敏感——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改——我依旧敏感——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改........”这样的死循环中不能自拔。
以及,过去我一直说自己不喜欢小孩子,不爱带读小学的孩子数学。我发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敏感了。我需要从对方的言语、态度中不断获得认可,而小孩子一方面比较任性,随便发脾气、任性,另一方面他们会“出其不意”地给你难堪。我觉得这样不可把控,而孩子常常脱口而出的“大实话”往往也让我的内心非常不能接受。
我如此的敏感,我也是如此的痛苦。现在有了这个理论,我瞬间解脱了。但我也明白,我真的只是在“瞬间”解脱了,而不是长期解脱,或者至少遇到问题时就可以调用这个理论来帮助自己解脱。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深化这个概念,刻意地理解它,让它在我的脑子里产生沟回。
生活中,当你遇到,不好的事情,告诉自己,开心和难过都会有的。有了快乐的时光,就要承受相应的难受。如果世界是一个只有快乐的国度,那快乐就没那么没美好了。当快乐像空气一样常见,你会觉得他很珍贵吗?想想人类是怎么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的吧!
童话故事里的快乐王国、西方的极乐世界以及象征无罪和美好的天堂等等,他们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而残酷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答应我,不要执着于那些不靠谱的东西,着眼于解决眼下的困境,才是有意义的!
今后若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妨像我一样,用“能力守恒理论”来进行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