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
起因是晚上六点,两个宝宝要上英语课外班,奶奶早就做好了饭菜,但是因为上课之前我想让大宝复述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老师要求),复述完毕已经五点半了。
奶奶就很着急,怕迟到,催着他们快点吃。但是两个宝可能不饿,吃饭积极性不高,一边吃还一边说笑打闹,奶奶就更要催他们。
过了5:50,孩爸要去送他们,一边穿衣服一边跟奶奶说:“莫吵了!”态度很不好。这让奶奶很生气,于是他们两个之间便爆发了。忘记说什么了,反正都情绪激动,声音很大,我赶紧劝住,关上门,隔开他们。
孩爸送两个孩子走了,奶奶便开始朝我抱怨:“我辛辛苦苦给你们带孩子、做家务,你们一点都不懂的感恩,瞧瞧,什么态度!……我现在还能做事,你们就对我这个态度,等我老了,干不动了,你们是不是就要把我赶出家门了?”
我说:“怎么会呢?你为我们和孩子付出了很多,我们都非常感激呢!”
“你只是嘴上说说。看你们周末睡到很晚才起床,然后就看电脑、看手机,一点家务都不做。我忙里忙外、辛辛苦苦伺候你们全家人,从来没有一个人来关心、帮忙。”
等孩爸送孩子回来,奶奶又向他抱怨。
这次孩爸调整了心态,态度还好。他们之间有争论,但基本没再爆发。
吵架的分歧点:
孩爸对妈不满的原因是:每次一到吃饭时间,就催孩子,长久的唠叨不仅不起作用,还严重影响孩子吃饭的心情,让孩子很痛苦,很郁闷。每次看到奶奶催孩子,就勾起了他的痛苦记忆。所以他今天就爆发了。
妈对儿子也不满:我养你这么大,对你好你不记得,这点让你不高兴,你就耿耿于怀,你这么记仇啊!我天天在家辛辛苦苦照顾你们饮食起居,照顾孩子学习,你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有一点让你不满,你就来指责!你凭什么指责我!以后我不管你们了,你们自己做饭,自己带孩子吧。
孩爸回说:我有意见的仅仅只有吃饭催孩子这一点,其他都没问题。我们就事论事,不要扩大化!
(男人和女人吵架的不同之处:男人喜欢就事论事,而女人往往容易扩大化,上纲上线,喜欢翻旧账。)
我在旁边听着,也在反思问题所在:
1.我和孩爸工作比较忙,家务和孩子接送甚至语文数学的作业主要是奶奶和爷爷在照顾。奶奶很累很辛苦,希望我和孩爸周末能分担一些。但是我们并没有分担,到周末他们反而更累。我和孩爸对老人的付出习以为常,坐享其成,而并没有体察到他们内心的不满。
2.在孩子教育上有分歧。爷爷奶奶还在用教育儿子的方法教育孙辈,但是孩爸看到了其中的问题,不想让错误的方法继续错下去。但是孩爸的方法,二老并不认同。孩爸不满于爷爷奶奶对孩子的饮食起居操心太多、干涉太多;爷爷奶奶怪孩爸对孩子“漠不关心”,“心太硬”。
3.存在理解偏差。奶奶心里有很强的不平衡感、付出感、委屈感。尽管我跟她说过,周末你完全可以不做事,出去玩,家务不做没关系,你开心最重要。但是她看到家里衣服没洗、地板没拖,她都忍不住要去干活。她受不了家里乱乱的。她希望我和孩爸多分担些家务,看到我们周末看电脑、看手机更不开心。其实我们也并没有纯玩,更多时间在工作、看书、听课,提升自己。可能因为家务已经有人做了,不需要我们,我们就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4.沟通方式不同。孩爸觉得什么都不说就是认可、没问题,而母亲则希望孩子用语言或者行动表达感恩,不能接受对自己只有批评没有赞赏感激。
反思后,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方向:
1.奶奶看孩子吃饭慢,就忍不住催。但是这样催实际上并没有用。所以,以后吃饭时尽量不催,计时30分钟,到时候可收碗。其他生活学习问题尽量只催一次,培养孩子自主自觉性。
2.孩爸尽量多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每周六一家四口出去玩一次。家人多支持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例如两个孩子闹矛盾了,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没有孩子主动求助,大人不干涉。
3.每周日为老人休息日,爷爷奶奶不用做家务,可以出去玩,可以在家玩。爸爸妈妈带孩子们做家务、做饭。其实孩子时很喜欢参与家务的,之前我洗衣服,小宝就特别喜欢帮忙;孩子们参与做饭,他们会吃得更香。
后记:
虽然吵架了,但是问题谈开,也算一种沟通。虽然有抱怨,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还是不变的。
周日我做饭不小心伤到手指,不好骑电动车上班,这几天早上都是爷爷骑电动车送小宝上幼儿园,然后把我送到单位。晚上我加班,回家晚了,奶奶帮我加热饭菜。
很多妈妈情绪不好,脾气不好,大多都是太累了。希望其他人也多体谅,多分担。
家人之间也要适当表达赞赏和感谢,用语言或者行动。接纳对方的特点甚至缺点,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孩子爸爸就是不爱说话,不喜欢做饭,不喜欢洗碗,也不必强求。他主动采购物资、收拾房间、倒垃圾,已经不错了)。
父母对孩子要尽到养育的责任,也要注意表达爱的方式,体察对方的情绪,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的父母有时不知道,可能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我们这一辈要多理解父母,尽量与父母和解。)
家庭和睦是幸福感的基础,每个家庭都是修道场,愿我能尽己所能,让老人舒心,夫妻和睦,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收获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家!